导航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退出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首 页
戏曲新闻
视频欣赏
经典唱段
伴奏下载
团体简介
人物简介
戏迷天地
访谈采风
唱段唱词
唱段曲谱
上党戏曲论坛
收起
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最新推荐
长子鼓书《嫂娘》4-1
长子鼓书《嫂娘》4-2
长子鼓书《嫂娘》4-3
长子鼓书《嫂娘》4-4
上党鼓书《南梦北圆》上
上党鼓书《南梦北圆》中
上党鼓书《南梦北圆》下
上党鼓书《劝婆争婆》
河北梆子首次大规模巡演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入围演员名单
《襄垣秧歌》《襄垣鼓书》音像制品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
央视缘何留不住工作二十年的戏曲人才白燕升
新编越剧《甄嬛传》瞄准青年越剧戏迷市场
京剧老旦吕昕走进怀远荆涂学校弘扬国粹
福建:保护传统戏曲传承人
上海倾力培养青年戏曲学博士
戏曲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戏曲新闻
中国·湖北(卓尔)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9月举行
8月17日上午,湖北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筹委会在武汉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湖北(卓尔)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暨黄冈戏曲新作展演,将于9月16日至27日在武汉市和黄冈市举行。其中,开幕式在武汉市举行,文艺演出、文化论坛及闭幕式在黄冈市举行。 本届艺术节由湖北省文化厅和黄冈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黄冈市文化局、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承办。自1989年起,黄冈市与湖北省文化厅开始联合举办黄梅戏艺术节,目前已连续举办了六届。黄梅戏艺术节已经成为湖北省著名文化品牌和黄冈最闪光的“名片”之一。 “七艺节”筹委会主任、黄冈市市长刘雪荣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黄梅戏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演出市场。黄冈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悠久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中,孕育了汉剧、楚剧、东路花鼓戏、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等一大批戏曲剧种。黄冈市委、市政府响应湖北省委、省政府“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战略决策,2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著名黄梅戏艺术家、“梅花奖”得主杨俊、张辉就是杰出代表。 据悉,黄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黄梅艺术节筹备工作,把办好艺术节纳入市政府年度重要工作任务,力求通过举办高水准艺术节,培养艺术人才,促进专业院团建设,扩大湖北黄梅戏的影响,提高黄冈的知名度。 目前,参加演出的剧目已全部确定,大型黄梅戏《李四光》、《香草》、《邢绣娘》、《布衣毕昇》、《蕲州知府》、《月圆中秋》、《徽州女人》,大型楚剧《黄安秀才》、《双揭榜》,大型文曲戏《草鞋老太爷》,大型东路花鼓戏《麻姑》等在艺术节期间将与观众见面,新创作的剧目将成为本届艺术节的主体。(魏劲松) 来源:中国戏剧网
昆剧营销新时尚
台上,唐明皇和杨贵妃正恩爱缠绵;台后,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兴奋地打着算盘:这一年里,《长生殿》仅在兰心大戏院就演了32场,收获票房125万元。之前,昆剧不要说能卖票赚大钱,即使送票都未必有人来看。 不曾想,几乎要被送进博物馆的昆剧,如今“起死回生”,在社会资本的撬动下,从600年的尘封中走来,用各式最现代的方式营销,成为当今文化界的时尚先锋。几天前,茂名路上的“花雅堂”尝试着推出了仿造明代家班的“筵演”版《牡丹亭》,勾栏瓦舍间,水磨腔在耳畔缠绵;杜丽娘水袖长舒,偶尔会掠过前排听客的面庞。每晚,“花雅堂”只接待29位客人来享受这份“亲近”,而这一堂“筵演”的包场费需要4万元。 多元主体,调动社会资源扶持昆剧 引入多元主体排演新剧,对于其他演出样式来说也许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昆剧而言却是“第一个吃螃蟹”之举。 当初,上昆投排全部4本《长生殿》,预算400万元,很多演员不相信剧团会有资金和能力运作好这个“巨型”项目。在怀疑中,上昆联手文新集团唐斯复工作室、兰心大戏院,吸纳社会力量,发挥各自所长,共同策划和制作《长生殿》。在排演和进行推广时,制作主体的三方各展其长,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 以前,剧团与剧场之间,大多只是简单的租赁关系。然而,上昆与兰心大戏院联手后,将《长生殿》打造成某个时段里兰心大戏院的“昆剧驻场秀”。《长生殿》演出时,剧组将舞台往观众席方向延伸1.6米,形成了14米宽的标准台口;又在舞台一侧搭起阁楼,安置乐队。这个工程花费了8天,这意味着兰心大戏院这段时间不能对外营业。该戏院总经理王建强告诉记者:“我们也是制作主体,所以,导演提出要对剧场进行改造时,当然要配合。”不仅如此,兰心大戏院还被包装成为“昆剧剧场”。在《长生殿》演出的那些日子里,正门墙体上被大幅《长生殿》喷绘所包裹,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2007年5月,全本《长生殿》在兰心大戏院首演。以往昆剧大戏只能连演两场,然而,郭宇却排出了12场的演出计划。出人预料的是,前两场之后《长生殿》的口碑效应凸现,一路演到了20场。兰心大戏院自然一路开绿灯,为《长生殿》腾出演出档期。20场演下来,《长生殿》收获票房70万元。尽管场次增加,平均上座率还是高达75%。 随着《长生殿》影响的扩大,社会力量纷纷予以关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和卢湾区政府分别向《长生殿》投入120万元,在文新集团唐斯复工作室的努力下,华敏集团拿出120万元赞助《长生殿》剧组。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长生殿》轻装前行,频频出击北京、杭州等市场。 引入多元主体成功运营《长生殿》项目,让上昆走出孤芳自赏的勾栏,勇敢地成为演出市场的主体,形成与市场对接的机制,探寻到了观众的观剧诉求,终于站在了市场海洋的潮头上。 频出奇招,昆剧营销“秀时尚” 梅兰芳时代,往剧场门口挂一块水牌,写上“梅兰芳”3个字,便有戏迷蜂拥而至,争相购票。如今,戏曲要争得票房必须建立新型的演艺营销体系,擅出奇招才能成为演出市场的弄潮儿。 《长生殿》的营销,一开始就没有钻进“四处跑票”的老套子。在上海首演前,上昆把一段唯美的《长生殿》“片花”放到地铁8000个电视屏幕里、放到从东方商厦到浦东八佰伴的各大户外屏幕上、放到各大门户网站上……天上地下,传统与网络手段,《长生殿》的“链式营销”让昆剧出现在了都市里最“in”的地方。 “不出奇招,昆剧很难吸引社会的关注。”《长生殿》剧组深切感受到了营销的强大力量。为出奇招,剧组想尽办法,终于打开了故宫的大门,让“唐明皇”携手“杨贵妃”与影视明星一样在故宫“走秀”。2008年4月1日,蔡正仁、张静娴等7位昆剧表演艺术家扮上戏装,在故宫建福宫这座曾经居住过皇帝和妃子的宫殿里,吟唱着那段千古恋情。一时间,京城舆论大噪。1个月后,保利剧院的4本《长生殿》演出竟卖出了125万元的票房,让人叹为观止。 现代营销流行“鱼塘理论”,上昆人也活学活用。《长生殿》首演时,上昆副团长张军带着大伙向1608位观众作了问卷调查,从而对除铁杆“粉丝”外的“外围观众”也有了精确的定位。在那些被调查的观众中,很多被邀请加入上昆的“兰韵雅集”。“他们就成了我们鱼塘里的鱼,一有演出信息,我们就可以精确营销了。” 不仅对本地观众进行“精确营销”,上昆还以“组合营销”方式大打明星“组合牌”,进军外地市场。今年5月,上昆精心策划了一次“寻访之旅”,带着全本《长生殿》和由《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梦》组成的“临川四梦”开拓杭州市场,连演9场。这次,上昆不仅派出剧团的全明星阵容,而且邀请浙江昆剧团的“巾生魁首”汪世瑜出演《牡丹亭》上本。20年未登台演大戏的汪世瑜又要演柳梦梅的消息,点燃了杭州观众的购票欲望。“寻访之旅”的9场戏演罢,上昆拎着50万元的票款凯旋了。 发动各种社会力量,施出各式奇特的营销招数,600年的昆剧焕发了活力,走出博物馆,跑赢了市场。(张裕) 来源:中国戏剧网
第一届河北梆子艺术节开幕
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厅、保定市委、保定市人民政府主办,保定市委宣传部、保定市文化局承办的第一届河北梆子艺术节8月16日正式开幕,省河北梆子剧院创排的久经观众和市场考验的优秀保留剧目《南北合》登台亮相,正式拉开了艺术节的帷幕。 河北梆子是我省最具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剧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我省一张鲜亮的文化名片。第一届河北梆子艺术节的主会场设在河北梆子的发祥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保定市。为使更多的观众看到艺术节的剧目,本届艺术节分基层展演和集中展演两个阶段进行。从8月16日开始,基层展演在各参演剧团演出地点结合营业演出进行,集中展演的剧目将从8月23日起在保定市举行。参演剧目主要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各地河北梆子剧团创作排演的剧目,以及经过重大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同时邀请北京、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团)的优秀剧目参加演出。 本届河北梆子艺术节共有12台剧目参演,这些剧目是:省河北梆子剧院的古装故事剧《双错遗恨》、历史故事剧《南北合》、神话剧《钟馗》、历史故事剧《长剑歌》,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清风亭》,天津河北梆子剧院的《折子戏专场》,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的现代戏《女人九香》,邢台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古装故事剧《三审刁刘氏》,衡水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历史故事剧《谢瑶环》,廊坊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历史故事剧《吕端》,保定市艺术剧院河北梆子剧团的现代戏《勺把村》,保定市艺校的河北梆子儿童剧《小兵张嘎》。这些剧目有现代戏、新编历史剧、改编的传统戏,大多经过了长期的市场考验,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在展演期间,还将举办“河北梆子研讨会”,邀请京、津、冀有关专家研讨有关河北梆子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问题。(侯艳宁) 来源:中国戏剧网
第十三届“小梅花荟萃”圆满结束
8月6日晚,第十三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佩花晚会”在盐都文化艺术中心落下帷幕。这标志着本届小梅花荟萃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来自全国近16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名选手、19个剧种参加决赛。本届小梅花荟萃活动,之所以选择盐都,又给盐都留下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采访。 五场决赛、一场晚会创造四个“空前”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是一项全国性的、高规格的、面向少年儿童的重大戏曲艺术赛事,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大型节庆活动”,被称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希望工程”。 第十三届“小梅花荟萃”活动,共由五场精彩决赛和一场精美“佩花晚会”组成。大赛组委会对本届活动给出了四个“空前”的评价,分别是:比赛场地设施先进程度空前。本届活动的比赛地点设在新启用的盐都文化艺术中心。该中心是盐都区2008年的惠民工程,投入1.6亿元,为苏北一流的艺术场馆(剧场)。参赛小演员数量空前。本届活动的参赛选手达120名,来自16个省市自治区,涉及19个剧种。整体艺术质量空前。演出汇聚了《金殿认子》、《打金枝》、《买油条》、《盗御马》、《铡美案》等传统名剧的经典片段。以前的小梅花比赛都是京剧、昆曲等一些大剧种比较多,地方戏相对较少。今年地方戏剧种与这些大剧种数量基本相当,而且地方戏可能还略微多一点。小演员们扮相俊美,唱腔优美,表演有板有眼,一招一式颇见功底,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晚会开场节目为原创史上空前。“佩花晚会”的开场节目《铁军畅想》,是以新四军在盐城抗日为题材,安排120多名幼儿园小朋友以轮滑的形式,在10分钟内介绍了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日、开辟苏北根据地的英雄事迹。 前瞻思维、戏曲土壤赢得梅赋盐都 曾经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省首批文化示范县”的盐城市盐都区,这几年考评有了新的硬规定:“评价一个地方工作如何,既要看经济发展水平,也要看文化发展成果;既要看群众的富裕程度,也要看群众的文化素质。” 近年来,盐都区始终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本着“人人享受文化、文化陶冶人人”的理念,始终坚持重心下移、贴近基层,努力打造亲民、便民和悦民的特色文化。一批特色文化乡镇、文化家庭、文艺骨干崭露头角,形成了大纵湖旅游之乡、义丰龙舞之乡、尚庄少儿艺术之乡、楼王民舞之乡、北龙港剪纸之乡等特色文化乡镇品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制度文化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在此基础上,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逐一得到落实:区文化馆建成国家一级馆,区文化艺术中心场馆设施、演艺功能国内领先,董加耕、唐理奎、郝氏宗祠等一批展馆如约建成,新一轮高标准乡镇文化站建设年底完成…… “盐都是国内较有影响的现代戏之乡,这里的戏曲土壤很肥沃”, 著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文华大奖获得者张永和接受采访时有这样的感慨。 近年来,该区不断打出一批水准较高的“文化牌”:淮剧团实现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国内舞台艺术最高奖项“大满贯”。青年农民作家创作的小戏小品屡获中国曹禺文学奖。大型现代淮剧《鸡毛蒜皮》、《是是非非》、《来顺组长》(《十品村官》)被拍摄成电视连续剧,两次在央视播出。 “小梅花荟萃活动在盐都区举办,给了我们这样一个信号,不管经济发展程度如何,都要重视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传统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创新。在这点上,盐都区党政领导人无论是思维和行动都走在前列。”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周光如是说。 文化盐都让全国如此着迷 “以前只有电视上见过超女‘海选’,如今在家门口举办这样的活动,盐都人有面子。”当地百姓感慨万千。 的确,举办全国性的艺术赛事,不仅在盐都区是首次,在盐城也是首开先河。区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协调会议,商定大赛方案,并及时划拨专项资金。区委主要负责同志明确表态,精心抓好每个关键环节,全力做好相关服务工作,让各位领导、专家和嘉宾在我区工作顺心、生活舒心,让各位小选手在我区出色发挥、创造佳绩,让“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在盐都收获丰硕成果、留下美好记忆。 事实也是如此。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黄新德是第二次来盐都。上一次参加黄梅戏《雷雨》的演出在台上,这一次作为小梅花活动的评委在台下。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他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盐城,特别是盐都对文化艺术的厚爱,这一次小梅花荟萃活动在盐都举办,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说,如果全国有更多的地方,加入到普及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那么民族艺术振兴的步伐就会加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没有理由不走出低谷。他认为,“盐都承办这样的活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曾汉才) 来源:中国戏剧网
端头幼儿园让戏曲艺术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
端头幼儿园“京剧进课堂”纪事 “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在端头幼儿园的戏曲特教室里,不时传来一阵阵脆亮的唱腔,唱的是新编京剧《新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前不久,记者在这里观摩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京剧课”。 记者了解到,端头幼儿园早在六年前就把京剧搬进了幼儿园课堂,使戏曲艺术教育渗透到每日的保教生活中,让幼儿园的音乐课本教材和京剧艺术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自编自导了不少孩子可学可唱可演的唱段,如《我爱端头幼儿园》,少儿京剧《杨门女将》,还有地方戏婺剧《三请梨花》、《买水》越剧《送凤冠》、《打金枝》、黄梅戏《女附马》、婺剧《穆桂英》等并多次获奖。孩子们经常在大型文艺晚会中“露脸”。六年的戏曲浸润,“端头京剧娃”在永康已是很有名气。今天,记者就来一探究竟。 学过京剧的孩子大不一样 戏曲特教里,20多名五六岁的小孩子,一个个杏眼圆睁,挺胸抬头,有板有眼地学唱着京剧选段;一招,一式,都充满了京剧韵味。 在教室的另一边,记者看到墙面上写着名言:生旦净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工夫不简单;西皮二黄,韵味浓,唱念做打见真功。戏曲专业老师正在辅导几名女孩子走台步,“嗒、嗒、嗒、嗒……”伴随着辅导老师嘴里发出的急促节奏声,学生们绕着教室用脚跟走起了圆场碎步。 “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学过京剧的孩子与没学的有很大区别。”老师边辅导学生边对记者说,“京剧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细腻丰富,可以促进幼儿情感发展,京剧武功刚劲有力,能对幼儿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京剧脸谱色彩丰富,线条多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学过京剧的孩子精气神都不一样,出操时与别的孩子站在一起,男孩子们个个显得气宇轩昂,英俊挺拔;女孩子则个个亭亭玉立、气质高雅,让人看了特别舒服。” 唱与学两相长 “京剧进课堂”活动逐渐推开,还衍生出了新的成效。端头幼儿园在日常教学中探索,从画脸谱、识乐器开始,让孩子们逐步了解传统艺术样式,让孩子们多感官参与,多看、多听、多欣赏,每日抽几分钟走一走台步,画一画脸谱,演一演“净、旦、丑、末”,让孩子人人参与,个个体验,感悟国粹京剧艺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神韵,老师们从入门阶段易学易唱出发,找到《音乐教学》与戏曲教学相结合的切入点。自编自导京剧《岳母刺字》等,激起小朋友们极大的兴趣。董琪、陈甜乐、潘彤等本园小朋友还多次被邀参加社区“水上舞台”巡回演出,既培养了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孩子们的综合表演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孩子表演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得到一致好评! 孩子高兴了,学校活跃了,家长满意了,社会认可了,传统文化普及了……这一切,无不印证了端头“京剧进课堂”教育举措带来的累累硕果。 “有领导的重视、有专家的精心指导、有我们的不断努力,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孩子和家长爱上京剧。我们坚信,‘京剧进课堂’活动一定能够长期健康地发展。”园长裴安革接受采访时说:对幼儿进行京剧启蒙教育,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珍贵国粹和文化遗产,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可以让孩子们的审美品味、艺术修养得以提升。要普及好京剧进课堂,一是要注重“传” “创”并举。还要注重“学”“乐”并重。必须寓教于乐,使内容、节目、人物、表演形式、舞台效果等充满趣味性,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在乐中学、学中乐。让戏曲艺术真正意义上走进校园,走进孩子们心中! 记者感言: 看看端头幼儿园是如何普及京剧的,再听听这里的孩子讲述他们从一无所知到迷上京剧的感受,可知“京剧进课堂”活动确实为孩子们了解京剧、学唱京剧搭建了一个平台。去年开始,教育部正式颁布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可以说振兴京剧已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业,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它。 来源:中国戏剧网
山东梆子剧团与由云海生态园合作经营新方式
“边吃美食边看节目,很不错。”8月10日晚,泰山云海生态园内,一位来自济南的游客宋先生说。当晚,由云海生态园和山东梆子剧团联合举办的酒店演艺在云海生态园内进行了第一次演出。 10日晚6时30分,酒店演艺正式开始。司仪精彩的开场白之后,具有浓厚泰山文化氛围的泰山封禅大典表演开始。随后,节目组演员还为顾客奉上了歌舞及泰山神赐福等表演。宋先生出差到泰安,和朋友吃饭的机会正好赶上了云海生态园内的第一场酒店演艺。“节目挺好,挺有泰山味,还收到了‘财神’演员送来的小元宝,预示着有个好兆头,很不错。” 云海生态园董事长范立芳介绍,围绕创建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云海生态园利用室内空间较大的优势,专门和山东梆子剧团推出了酒店演艺活动。“进行一段时间的试演出之后,我们会根据顾客的反映,和山东梆子剧团、市歌舞团等进行协商,确定今后酒店演艺活动的时间和节目内容。”(刘雯雯) 来源:中国戏剧网
川剧《死水微澜》冲击三大目标
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近日在沈阳点燃战火。记者昨日获悉,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的6个舞蹈入围总决赛。 据了解,此次共有来自全国的300多个顶尖舞蹈入围了总决赛,四川共有《醉山寨》、《雪莲》、《小当家》等6个节目入围。四川队30多名参赛学生已于8月15日抵达沈阳全身心备战此次比赛。 此外,省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林戈尔向记者透露,由该院重新编排打造的大型新版川剧《死水微澜》自8月1日在川艺实验剧场公演以来好评如潮。为了让该剧更上一层楼,目前新版川剧《死水微澜》将向三大目标发起冲击,冲击中国戏剧节的评选、冲击戏剧精品工程剧目、冲击全国五个一工程。此外,同样由该院打造的,由巴金的小说改编的舞剧《家》目前正在全国招募演员投入排练。该剧除了要为今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外,还将走市场化路线,闯荡海外展开巡演。 来源:中国戏剧网
昆曲已经出现高端消费的潮流
你说是附庸风雅也好,故作姿态也好,听昆曲的确已经成为精英人群里的重要生活方式。实际上,昆曲在这个圈子里的口碑很好。白先勇最早在推广《牡丹亭》的时候说,昆曲最多是剧场里一两千人看的,是精英文化。现在,那些高端厅堂版的昆曲,只容纳几十人。昆曲已经融入到精英人群的雅致生活当中,成为时尚、优美的标杆。对于昆曲,他们不一定痴迷,但一定欣赏。 今年4月,上海十乐人文会所举办了一场牡丹主题的人文雅宴。看完《牡丹亭》后吃的是以牡丹花入馔的雅宴。在老洋房里,边喝干邑,边看《牡丹亭》。 橙汁。冰水。拿破仑干邑。红宝石鲜奶小方。 谭盾来了。汤沐海来了。登琨艳来了。 沙发。高脚凳。吧台。灯光微黄。一只香熏炉里,蜡烛正燃,精油的香气混着酒香,隐秘地飘开。 晚上8点,开场。 上海昆剧团副团长,被媒体称为“昆曲王子”的张军,穿上水绿色长衫,他这晚演的是柳梦梅。 台下,他的妻子庞洁正负责招呼来宾。 这是位于上海市茂名北路上的一栋老洋房。它的旁边是一家日本料理店和Agnes.b(法国知名服装品牌)在上海的办事处。 现在,它的名字叫“花雅堂”。 一楼被辟成舞台区、观众席和一个吧台。观众席仅有29座。舞台后上方的二楼,是乐师们的地盘。 许多装饰都是DIY出来的。比如把舞台和后台隔开的一个帘子,上面的画儿就是舞美师自己画的。 演出恢复了过去戏曲演出的检场人。他穿着灰色长衫,每折开戏前,他都上场展开手中的卷轴,交代每折的戏名,表情肃穆。 中场休息20分钟。宾客们端着酒杯开始交谈。俨然一场沙龙。 经典的“拾画”和“寻梦”两折也在同一时空交错上演,舞台上摆起两张椅子,背后分别挂上“翌日”和“三年后”,杜丽娘和柳梦梅跨时空地同台表演。 结束时,扮演杜丽娘的张冉退到幕后,后台的帘子被掀开,她就那样背对着观众开始卸装,而台上,柳梦梅还在唱着“牡丹亭上三生路”的戏词。 到场的嘉宾,除了名人,还有上海一些高级会所的经理,比如上海十乐人文会苑的张戌谊,上海1877会所的李建忠,以及奢侈品牌的公关经理。 这是由上海戏剧谷出品的“商务戏剧”花雅堂版《牡丹亭》的现场。从今年7月底开始,每个周五的晚上都将上演,持续一年,明年换一个剧目。 张军说,目前的初步定价,根据位置的不同分3个级别,分别是1680元、1980元、2380元。不过,花雅堂版的《牡丹亭》近期还于试演阶段,最可能实现的还是商务包场——一次包场的价格大约在6万到8万元。也就是说,平均每人的消费在2000元左右。 2000块看一场昆曲,谁会愿意买单? 当然不会是昆曲如今主要的听众群,学生和小白领。更不会是老派昆曲粉丝,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上海有一群年纪比较大的昆曲粉丝,有够多的时间,也愿意坐着动车组去苏州看戏,但是,2000块的票价对他们来说绝对是天文数字,要知道,上海到苏州的火车票,只有26块而已。 上海兰心大戏院里的昆曲演出,380元就能买到最好的位置,而只要30块,你就能走进剧场。学生票更便宜。在南京,江苏省昆剧团在兰苑剧场的演出最便宜的门票只有20元,每月在江南剧院的大戏最低也只有80元。 听昆曲的其他形态都有了,唯独缺高端市场,精英人群是为高端昆曲消费买单的主力。“花雅堂的目标受众,是类似银行卡白金用户、高尔夫俱乐部会员、奔驰车友会等高端俱乐部的成员。”张军说。 你说是附庸风雅也好,故作姿态也好,听昆曲的确已经成为精英人群里的重要生活方式。实际上,昆曲在这个圈子里的口碑很好。听昆曲就像买名牌包 实际上,对于许多昆曲爱好者来说,昆曲之慢是最动人之处。 张军的粉丝,十乐会所总经理张戌谊说,昆曲色调淡雅,是值得细细看的艺术。小时候家里爷爷喜欢听京剧,但一到武戏她就受不了,觉得太吵,必须把耳朵捂起来,而昆曲没有太多锣鼓喧嚣,非常优雅、缓慢。 往来大陆和台湾两地的演出商林恺说,听昆曲是件很舒服的事情。“你不用怕睡着,你看《长生殿》,我就跟张军说,我能不睡么,我都睡20分钟了,你们两个还在原地。”他大笑。 可是,正是如此,林恺认为,昆曲是安逸的文化生活的体现。 但也正是因为昆曲的“慢”,使得精英人群对于欣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这些讲究生活品质和细节的人来说,只有优雅、精致的环境,才更能全方位地体会到昆曲之美。让他们下了班,饭也来不及吃好,克服上海恐怖的交通匆匆忙忙赶到大戏院,混在拥挤的人群中找位子,这种狼狈的开头无法引向一个优美的结局。 “我期望听的时候,表演者是近距离的,有好喝的茶,并不需要正襟危坐,或者,可以端一杯很好的酒。表演的时候,人们不互相交谈,不嗑瓜子,不听手机。可以笑,可以喝彩。观众都有一定的修养水平和默契。”张戌谊说。花雅堂开唱当晚,她穿上了绿色的晚礼服。 另一位到场的嘉宾,钢琴家孙颖迪说:“听昆曲的时候喝一点酒无可厚非。我是挑剔环境的人,不一定要豪华,但要闲适,不喜欢人特别多,希望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地方,并且有时间和台上互动。近距离地观看昆曲更容易入戏。” 他认为花雅堂的长处正在于环境的宽松和闲适。“如果大家都挤在一起听,那是摇滚乐,因为听摇滚需要采集沸点。而在这里,只是‘撩拨’。昆曲本来就是慢生活的体现。”孙颖迪说。 对于有消费能力的人群来说,把昆曲做成雅集的形式,更容易博得他们的喜爱。因为听昆曲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当然,雅集的形态也更贴近于昆曲原来的发生形态。 “昆曲消费是体验式的经济。和买包一样,是自己的哲学和审美观的折射。”张戌谊说。 而昆曲雅集能够完成的另一项重要功能,是社交。 小圈子里的高端消费,毋庸置疑是阶层论的最好例证。而你不得不承认,在这样的场合里,你可能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话题与谈话对象。 实际上,社交是从演出开场前就开始了。因为主人在安排位置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周到的考虑。入场之后,主人会把客人介绍给彼此,在一个以昆曲为名聚集的场子里,话题不由自主地会偏向艺术、文化、时尚。 “物以类聚。这样的环境有点闲适,有点温情,聚集的人群比较容易谈到一起。”孙颖迪说,“在欧洲,类似这样的沙龙其实非常多,在上海,沙龙有实现的可能。”昆曲为精英人群唱堂会 你说是附庸风雅也好,故作姿态也好,听昆曲的确已经成为精英人群里的重要生活方式。实际上,昆曲在这个圈子里的口碑很好。 早几年的时候,昆曲是上海小白领的最爱,那个时候,甚至有“不听昆曲不小资”的说法。现在,昆曲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更高端的人群。 在上海,商务宴请的时候,请2个演员唱段折子戏作为宴席间的小插曲并不少见。这也就是俗话说的,唱堂会。 文人圈子里,请人唱昆曲当然更加常见。著名画家程十发和他的儿子程多多,因为喜欢昆曲,共同办了一个“多多曲社”,每逢周末举办曲会,沪上昆剧名家蔡正仁、计镇华、梁谷音、岳美缇等也常来凑热闹。程多多司笛,昆剧团的艺术家们就在程家开唱。这个私人曲社的成员大多是画家、艺术家等等。 上海一名电视台节目编辑毕认为,昆曲本来就不是大众文化,“如果它在一个很大的场子里出现,那就不是它了。昆曲的价值就在于三、五个人,在家看一看。”他甚至认为昆曲没有必要进行所谓的改革,走向大舞台,因为没人听昆曲,不是昆曲的问题,而是时代本身的问题。 但昆曲本身已经走出戏台和历史,和高端会所合作、和奢侈品牌合作。张军就曾经举办过一次“当昆曲遇上拿破仑”的雅集,他唱昆曲,中场休息的时候,请品牌经理给来宾介绍如何品尝拿破仑干邑。这样的合作甚至被用到一款拿破仑干邑限量版的中国发布会上——COURVOISIER拿破仑干邑在上海的法国总领馆里发布,张军则以此为灵感特别编排了一套演出。 不单上海,北京、南京也已经出现昆曲高端消费的潮流。早在两年前,北京就推出了皇家粮仓版《牡丹亭》,每场仅50座,包含晚宴的最高票价高达1980元,吸引了包括驻华使节、文化学者、商界领袖等精英人群。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该剧更成为向奥运代表团和国际宾客重点推介的表演项目,迄今演出了200多场。 几个月前,多媒体南京版《牡丹亭》在位于南京熙南里的21会所开始试演,暂时不对外、不单独售票,但会员的商务包场费用算下来,也是人均消费千元才能体验到。在熙南里的古戏台,观众可以推窗倚栏听曲、二楼的观众可以同时看到舞台和池中倒影两对“才子佳人”,非常优美。 昆曲的演出形态已然越来越丰富。上海戏曲学院院长,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团长徐幸捷说,目前昆曲演员的演出并不饱和,演员应该主动探索各种演出方式,进一步拓展昆曲的演出市场,把传统变成时尚。 据悉,从今年10月开始,在上海的三山会馆将会开始上演家宴版《牡丹亭》——三山会馆是上海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晚清会馆建筑。而张军也正计划和新天地合作,每个月选一个周六下午,在那里进行昆曲演出。 来源:中国戏剧网
《死水微澜》巡演积累舞台经验
昨晚,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复排的新版川剧 《死水微澜》,在川艺实验剧场拉开30场公演大幕。舞台上,徐棻编的剧如一团火,陈巧茹的演出如火一团,川味醇厚浓烈,燃烧着观众的神经,令人回味无穷。该剧出品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林戈尔告诉记者,13年前,学院前身之一省川剧学校编排的川剧《死水微澜》震撼剧坛,被誉为“戏剧改革的里程碑”,成就斐然。“此次复排,不仅仅是向经典致敬,更是运用全新现代审美方式包装这部经典,将《死水微澜》打造成一部精品教学传承剧目,实现‘铁打的剧目,流水的学生’的目标,使该剧长演不衰,从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打造艺术教育品牌。”这一创新举措,也令川剧微澜起大波,赢得观众交口赞誉。 个性敢爱敢恨 邓幺姑令观众动容 《死水微澜》讲述晚清末年成都天回镇上邓幺姑的爱情故事。剧作家徐棻笔下的邓幺姑,是一个罕见的能思考的农妇,舞台上,陈巧茹将这个渴望主宰自己的命运,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的邓幺姑演得丝丝入扣,观众无法不动容。 邓幺姑这个川妹子极不安分,爱与恨都火辣辣的,带着野性和倔强。邓幺姑敢爱,她和傻丈夫的大老表罗德生好上了,两人爱得有声有色。在罗德生回家的那场戏中,一段红绸,把两人紧裹起来又伸展开,边舞边唱,把一场爱情戏推向高潮。在罗德生被封建势力迫害离家这场戏中,邓幺姑拖住罗德生的腿死活不放,一拖三四米,典型地展示了邓幺姑强烈的个性。邓幺姑敢恨,面对封建势力的逼迫和打击,邓幺姑拼死反抗。戏剧结尾是罗德生陷入囹圄,邓幺姑为救心爱的人,违心地嫁给了自己厌恶的男人。从表面看,邓幺姑和罗德生都是失败者,生活依旧,但川剧特有的伴唱“死水微澜,何日起大波?”堪称是画龙点睛之笔。 昨晚观看演出的相关专家表示,川剧的魅力、川西风情与深邃隽永的风格,在新版川剧《死水微澜》中实现了和谐统一,“把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与时代风云的展现相结合,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思考紧密联系,正是该剧的经典所在。” 现代审美包装 观众连呼川剧好看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川剧《死水微澜》在保留剧目核心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运用创新艺术手法,尤其是在编剧、导演、音乐、灯光、舞美、服装等方面,亮点十足。观众席上不时发出感叹:“没想到川剧这么好看,音乐如此好听!” 13年前的川剧《死水微澜》,因经费有限,舞台因陋就简,没有布景,此次业界赫赫有名的国家话剧院一级灯光设计邢辛、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副教授边文彤等倾情加盟,昨日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舞台焕然一新,大写意唯美风格贯穿演出始终,不少观众忍不住惊呼:“真没想到,古老的川剧,舞台也可以这样美!” 同时,灯光的明暗、聚散等灵活使用,也使场景变迁和时空转换非常迅速简洁。如罗德生发觉自己堕入爱河,下决心自拔时唱:“跑江湖,走四方,翻龙泉,过简阳、资阳、资中到内江。哥老会中多杂事,一年四季都在忙。忙里偷闲逛柳巷……”一个圆场,即交代了与邓幺姑别后一年的生活,再表演他与妓女缠绵的各种造型(即电影中的“镜头”),音乐旋律不变,接唱“却为何,如今常想天回镇,身不由己踏归路……”圆场刚毕,马上是四袍哥为他换衣服,意即罗德生已归来。这段戏“镜头感”十足,极具现代气息,令观众耳目一新。 新版川剧《死水微澜》的音乐既有浓郁的川剧韵味,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农妇苦》《差怯怯》等曲子非常优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戏剧名家蓝天说,他在写作《死水微澜》过程中,适当注入了歌剧、甚至流行歌曲的写作方法,形成“戏中有歌,歌中有戏”的风格。 配角不简单 全是川剧大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罗德生的赵文学、扮演顾天成的许明耻都是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优秀青年教师,演技炉火纯青,尤其是许明耻,是业界响当当的川剧名丑。在他身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充满喜剧因子。整台戏行当也极整齐,无论开场的农妇还是四个土老肥风趣而生动的表演,均活灵活现,令观众叫绝。而这些群众角色,全部由学院川剧大学生担纲,如此强大阵容,也被剧作家徐棻誉为“满目珠翠,美不胜收”。 林院长说,新版川剧《死水微澜》将为川剧人才成长提供一个很好的舞台,“我们的学生在剧中担任了角色,接下来的巡演、到全国参赛等都有助于他们积累舞台经验。今后,学院在传承经典传统剧目同时,还将大胆创排新剧,出更多的好戏,出更多的新人,不断探索一条培养川剧新人、留住川剧人才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陈蕙茹) 来源:中国戏剧网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学校获得30万元建立“川剧人才基金”
7月17日刊发《川剧SOS人才危机亮红灯》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日前,四川唯一的川剧人才培养学校——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学校获得了有关部门30万元的川剧人才专项培养经费,学院当即建立“川剧人才基金”,制定了川剧人才培养的详细规划。 专项经费对川剧后继人才培养无疑是及时雨,因为省川剧学校正在酝酿开设川剧导演、舞美等相关专业,突破只有川剧表演专业的单一格局,完成川剧人才的配套建设。院长林戈尔告诉记者,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属于高职学院,与中央戏剧学院等研究型高校相比,更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专业设置及教学改革首先从川剧表演专业入手,逐步拓展到导演、舞美、化妆等。 “目前表演专业学生文化培养占30%左右,专业知识、实践培养占70%。”林戈尔说,今年学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的培养,把学生课堂里学的做、念、唱、打搬上舞台。经过4个月的排练,川剧《死水微澜》被搬上了舞台,由“梅花奖”得主陈巧茹带戏,学校优秀学生全部参与。这次尝试,学院不仅排了一部“学生版”的川剧,而且《死水微澜》还获得参加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角逐“曹禺奖”的机会。著名川剧编剧徐棻在看过“学生版”《死水微澜》后认为,通过与著名演员同台飙戏,展示出我省一批川剧新生力量正在成长。 “这就是改革的第一步,把学生推向前台,推到观众与专家面前,让他们在实战中找到差距,反作用于教学。”林戈尔告诉记者,用好川剧人才专项培养经费是缓解川剧人才荒的关键之举,学院计划每年创排优秀剧目,以戏代讲,帮助学生尽快成长,同时也为院团选人、用人搭建一个平台。“铁打的剧目,流水的学生”,林戈尔说,学院正在研究川剧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方式,通过一代代学生参与创排名剧目,达到传承名剧、培养新人的目的。(张珏娟) 来源:中国戏剧网
“豫剧小皇后”王红丽带动豫剧热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南省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的第二台剧目《铡刀下的红梅》8月12日晚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上演,这也是我省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主办的“60周年献礼演出”的剧目之一。曾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豫剧小皇后”王红丽在舞台上为北京观众展示了一个更加生活化的英雄人物刘胡兰。 在全国民营剧团中,《铡刀下的红梅》曾创下多个唯一: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荣获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主演王红丽两度夺得中国戏剧“梅花奖”。《铡刀下的红梅》并不刻意追求英雄人物的高大,而是表现了刘胡兰的成长。很多观众看完,都感觉舞台上的“刘胡兰”很生活化,她有坚贞不屈英雄的一面,也是个聪明、爱美的小姑娘。 该剧曾多次进京演出,每次都能引起观众和专家的好评。一位北京戏剧界专家对王红丽的表演称赞不已:王红丽表情细腻,眼睛传神,特别是唱腔处理平实流畅,该张扬时张扬,该收敛时收敛,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看完昨晚的演出,一位老观众说,看《铡刀下的红梅》让人精神振奋,舞台上反复出现的梅花,飘扬的党旗,谢幕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雄壮旋律,有力地表达了作品积极向上的精神气韵。(张体义) 来源:中国戏剧网
《江姐》让吴琼瘦了
歌剧《江姐》、京剧《江姐》、电视剧《江姐》……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今年“江姐”成了艺术界的大热门,前晚,大型红色经典黄梅戏《江姐》首演式在马鞍山人民会堂上演,著名黄梅戏艺术家吴琼成功塑造了她的首个现代戏形象,本报记者受邀前往先睹为快,与她以往的古装戏不同,这个江姐身上集中了革命者和普通女性的所有美好特质,让人耳目一新。吴琼向记者透露,她将带着《江姐》于9月12日在南京紫金大剧院,让大家再重温那原汁原味的黄梅唱腔。 江姐“活了”,吴琼瘦了 “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蜂儿酿酒百花蜜,只愿香甜留人间……”当年,严凤英、潘璟琍等黄梅戏大师都曾演过江姐,留下了《看长江》、《春蚕到死丝不断》等脍炙人口的唱段,而吴琼此番也拿出了“黄梅戏第一唱将”的看家绝技,再唱起这些唱段来,激昂不失婉转、华丽不失质朴,观众中不少铁杆戏迷立即跟着唱起来。吴琼此次拓展了黄梅戏“柔软、哀婉”的风格,结合该剧的剧情和意义,在保留了黄梅戏抒情的传统风格基础上又加入很多歌剧元素,使其更具有剧场感染力,“以前黄梅戏唱起来都是往下走的,很委婉,此次四个核心唱段我都加入了高音,唱腔上我感觉驾驭得还是游刃有余,所以在舞台上特别有自信”。其实很多熟悉她的戏迷和朋友看到“江姐”一亮相就惊诧:吴琼怎么瘦了一大圈,穿着蓝布旗袍的江姐颇为骨感,其实除了主演还要兼任艺术指导的吴琼是活活累瘦的,“这个戏主要唱段都集中在江姐身上,所以我排练的时间要比其他人长很多。另外戏里戏外很多琐碎的事情都要我来处理,排练又赶在最热的六七月份,瘦了有整整10斤”,不过她倒是乐在其中,“排戏的时候他们就说我跟江姐真是太像了,‘不怕吃苦,我们都累得不行了你还在那亭亭玉立呢’,我也越来越感觉与以往才子佳人窈窕淑女的角色相比,江姐真是太适合我了”。 巡演二十场,下月到南京 1948年春,地下党员江姐带着上级重要指示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途中她突然听到丈夫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江姐毅然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面对威逼利诱和百般酷刑,江姐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重庆解放前夕,江姐慷慨就义……这个故事家喻户晓,然而吴琼一直担心这出已经30年没演过的红色经典黄梅戏能否被戏迷接受,首演的成功让她总算松了口气,“我们做了很多改动,不像以前老版本那么‘教化’,江姐的语气也不再那么高亢铿锵声嘶力竭,而是多了几分人性化的柔美,听到台下掌声雷动,我就放心了”。两场首演过后,两个月没回家的吴琼将回北京休整,下个月初将展开巡演,芜湖、淮南、淮北、北京、廊坊、上海……《江姐》的全国巡演目前确定下来的就有20场了,吴琼透露9月12日南京站将在紫金大剧院上演,“南京戏迷特别热情,上次去演《女驸马》让我很难忘。此次让南京戏迷再来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再现黄梅唱腔的魅力”。 来源:中国戏剧网
六朵“梅花”同台《打金枝》
《打金枝》是咱山西的传统经典保留剧目,自195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并先后被京剧、豫剧、评剧、越剧、滇剧、秦腔、河北梆子、黄梅戏等剧种移植上演,成了地地道道的一部家喻户晓的大众戏剧作品。 今年初,在各个演出院团积极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做准备时,山西梅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出了一个由我省梅花奖演员组台演出《打金枝》的创意,史佳花、谢涛、成凤英(特邀)、武凌云(反串花脸)、胡嫦娥、苗杰等立即加盟其间,给庆祝活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8月10日,该剧首次在省城汇报演出,我们有幸再次观赏。 《打金枝》亦名 《满床笏》《福寿山》,看上去说的是一段发生在皇宫、王府间的家庭纠纷,实际上充满了为官与庶民平等,遇到摩擦,应各找其错,彼此相让的和谐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对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青年一代,有着不同寻常的教育意义。 为了将这一思想主题更好地与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欣赏习惯黏合在一起,在经典剧目一般没有多少改编空间的情况下,这次创排的梅花版《打金枝》还是在方方面面做了很多努力。如对整个戏文以及重点唱段就做了大幅改动,明显可以看出来,艰涩难懂的词汇减少了,生活化的用语增多了,与青年观众的情感拉近了;在音乐设计上,突破了以“四大件”为主的传统伴奏方式,糅进了许多新的现代音乐元素,并增加了两段“清音”干板腔,对烘托剧情、塑造人物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几位梅花奖演员的表演也各具风采,史佳花的嗓子、谢涛的唱腔、成凤英的做表、武凌云的功架、胡嫦娥的身段、苗杰的韵白,都从一个方面展示出了各自拥有的艺术实力;舞台景致也颇具匠心,该奢侈的没有吝啬,如双倍增加了宫娥、彩女、太监、公公、武士、御林等,而该节约的又绝不浪费,如在“闹宫”和“劝宫”两场戏里,舞台陈设简单到了只在一桌两椅上方挂了一个硕大的圆盘式牡丹富贵图了事;剧中人的服饰最为惹眼,除款式、颜色新奇、时尚外,其头饰之华丽、闪彩,是晋剧舞台上从未见过的。 据知,梅花版《打金枝》现已投入创排经费400余万元,流程、龙套全部由山西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嫦娥艺术团骨干演员出任,已定于本月29日、30日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演出两场,随后将作为我省新创精品剧目,送戏下乡,让更多的城乡观众饱享其崭新的艺术魅力。(龚晋文,陈素萍) 来源:中国戏剧网
晋商文化艺术周方案敲定 舞台剧展演实行低票价
(据黄河新闻网 08月14日) 颇受省城市民关注的“2009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实施方案敲定,总共包含13项主要活动。 届时,艺术周将上演12台优秀舞台剧目:话剧《立秋》、“梅花版”晋剧《打金枝》、新编历史晋剧《傅山进京》、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剧团折子戏专场、话剧《疯狂的疯狂》、大型综艺旅游晚会《唱享山西》、北路梆子《黄河管子声》、改编传统蒲剧《狸猫换太子》、移植蒲剧《春草闯堂》、新编历史晋剧《常家戏楼》、改编传统豫剧《红·花·洪》、传统豫剧《朝阳沟》。演出地点是青年宫演艺中心、省演艺中心、太原工人文化宫、星光剧场、太钢工人俱乐部、长风剧场。 出于对培育演出市场和培养消费观念的角度考虑,今年舞台剧展演将实行“低价票惠民”政策。每场演出定价在5元、10元两档,两档戏票各占剧场实际座位数的50%。戏票当天在各个剧场售票口出售,时间为9时至16时,观众凭身份证每人限购3张。 此外,还将举行新晋商大会暨新产业博览会、民间文艺表演、中国老电影展映、动漫和文化创意展、“晋商之路”文化展、晋商品牌文化发展高峰论坛、航拍太原摄影展、旅游服务技能大赛决赛、旅游宣传展示、新晋商形象塑造工程等活动。(记者王秀萍)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山西梆子专场8月26~28日在香港开锣
继7月初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演出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即将呈献「中国梆子戏系列」另一重点节目「山西梆子专场」。 山西梆子体系共有四大家族,计为西南的蒲州梆子、东南的上党梆子、中部的中路梆子及北部的北路梆子。被形容为「慷慨激昂、豪迈粗犷」的蒲州梆子音乐旋律跳跃幅度大,板急腔高,跌宕不已,加上大小嗓(真假声)兼用,起调又高,最宜抒发凄楚激越的情感。它的演员形体动作既阔大又有力,且惯以特技作为辅助的表述功能;当中的各种「绝活」做功,不少其它剧种都争相仿效。 上党梆子早在清朝嘉、道年间已发展蓬勃。现存剧目中,以搬演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故事居多。音乐方面,文场以「锯琴」作为主奏乐器,辅以「二把」、月琴及「呼胡」;武场则有鼓板、大锣、小锣与钹。 中路梆子以晋中作为基地,结合蒲州梆子与当地的秧歌及其它曲艺衍生而来,解放后改称为晋剧。剧目文戏多,武戏少。行当以「三大门」即须生、青衣及大花脸居首,而「三小门」即小生、小旦及小花脸居次。 北路梆子也是蒲州梆子的嫡亲。当蒲州梆子扎根晋北后,当地班社把蒲州梆子与流行于当地的吹腔(蜕变自弋阳腔而流播颇广的声腔)与昆曲结合,再加上当地艺术而形成北路梆子。这种梆子形式朴实、乡土味浓、语言通俗、极重唱功,亦重特技,有时甚至夸张火爆。 是次将汇集多位国家一级演员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担纲演出,包括苗洁(山西省晋剧院)、吴国华(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张保平(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杨仲义(山西省北路梆子青年团)及吉有芳(山西省运城市蒲剧团)。三场演出剧目众多,同时展现各路梆子流派的特色,实为近年难得一见的观剧机会。 演出均于晚上七时三十分在香港大会堂剧院举行,唱词及念白均设中英文字幕,详情如下:8月26日,中路梆子《打神告庙》、蒲州梆子《曹庄妻》、北路梆子《探妻》及上党梆子《杀庙》;8月27日,蒲州梆子《藏窑》、上党梆子《杀惜》、中路梆子《烤火》及北路梆子《伍员逃国》;8月28日,北路梆子《四郎探母》、蒲州梆子《春草闯堂》、上党梆子《调寇》及中路梆子《凤台关》。门票于各城市计算机售票处发售。 此外,为此节目而设的普通话主讲演出前座谈会,于8月25日晚上七时三十分在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楼四楼二号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山西梆子介绍及示范」。 来源:大公报
“百戏之祖”惊艳千年古戏台
(据网易 08月06日) 古戏台上的年轻版《长生殿》 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 上党梆子是当地最受欢迎的剧种 昆剧的优雅与上党梆子的不羁在千年古戏台上相遇 早报记者 潘妤 图 精致典雅的昆曲艺术,高亢激越的上党梆子,第一次相逢在山西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古老村落,在千年古戏台上同台演出,吸引了远近四方的村民前来观看。近日,上海昆剧团的全本《长生殿》远赴山西晋城演出。不仅整整四晚的剧场演出成为当地全城皆知的文化盛事,一次寻访古戏台的特别之旅,更成为两个古老剧种交流的一段佳话。 在将近一周的山西行之后,这一次的演出之旅几乎给整个上海昆剧团的艺术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长生殿》中主演唐明皇的昆剧名家蔡正仁告诉早报记者:“我唱了一辈子的戏,但是这一次在千年古戏台的表演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而与此同时,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西晋城也是第一次迎来专业的昆剧演出,昆曲艺术的唯美精致,让当地人“惊艳”不已。 早报记者潘妤 昆剧到山西 实是“回家之旅” 山西晋城地处太行山南端、晋豫两省交界处的城市,是兼容了山西和中原文化的地区,最让当地人自豪的是,这个地区有着宋金以前的国宝级建筑53处,占据了全国的三分之一,有着“中国古建第一县”之誉。 晋城戏曲的群众基础十分之好。也因此,在晋城的各个村落里,散落着很多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戏台。逢年过节,晋城人都习惯聚在戏台前,对于当地村民而言,听戏既是一种聚会和娱乐,也是祭祀和祈福的组成部分。这一习俗沿留至今。 不过,昆曲艺术对于当地人而言却是一种陌生的艺术。演出的策划者、晋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军告诉记者,在晋城,演出最多的戏曲除了上党梆子,就是河南豫剧。而且当地观众更习惯在广场和村庄观看演出,很少有买票进剧场看戏的习惯。这一次之所以请来上海昆剧团演出《长生殿》,是因为此前他们在上海观看此剧后“一见钟情”。 作为当地又一个文化盛事“国际围棋文化节”的组成部分,在晋城,整个城市都遍布着演出的宣传广告和横幅。尽管演出的最高票价高达380元,最低也要180元,但四天演出却场场满座。赵军说,虽然票价不便宜,但这样的演出在晋城很难得,所有搞文化的和喜欢看戏的都想来看一看。 但在几天的交流过后,早报记者发现,昆曲艺术第一次回山西却是趟“回家之旅”。当地上党梆子研究会副会长吴宝明告诉记者,上党梆子虽名“梆子”,但历史上却有昆曲、梆子、罗罗腔、卷戏、皮黄五种声腔同台演出,早在400年前,昆曲就来到了晋城。而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张保平介绍说,早在1988年,他们还曾经演出过昆曲腔的《钗头凤》。但是因为昆曲的“曲高和寡”,这一声腔才慢慢地淡出了上党梆子的舞台。“现在只有那些老艺人还会唱昆腔,基本已经失传了。历史上昆梆本是一家,这一次上昆来演出,也可以说是昆曲回家。” 《长生殿》让晋城观众 变得“安静” 上昆的全本《长生殿》演出被安排在了当地的晋城影剧院。而就在演出的前一天,当地最好的上党梆子剧团在这里演了一场折子戏。这个汇聚了3位梅花奖得主的演出,吸引了上昆的艺术家和演员悉数前去观摩。演出之后,除了感叹梆子戏演员的好嗓子,剧场里的热闹氛围让艺术家们心中生起不小的波澜。 蔡正仁看完梆子戏的演出后迟迟睡不着觉,他和老搭档、昆曲表演艺术家张静娴不约而同担心起来,直到第二天《长生殿》的首演前,他们都在嘀咕:“我们昆曲这么悠缓,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有耐心看下去。这么吵的剧场,不知道观众能不能听得清。” 然而,开场之后,剧场里几乎座无虚席。虽然昆曲的曼妙唯美和梆子戏的高亢激越大相径庭,但在场的观众却自始至终地沉浸其中。中场休息时,剧团的工作人员原本担心中途退场的情况也没有发生。第一天的演出结束后,一些观众显得意犹未尽。在晋城影剧院门外,一位观众用“惊艳”表达他的感受:“昆剧的表演真是优雅精致,剧中的服装、乐器,甚至是道具酒杯,做得都十分到位。真希望这类精品能多来咱晋城。” 而更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四天的演出,晋城的观众一场比一场“安静”。由蔡正仁和张静娴压轴的第三本演出中,唱至最后一折“剑阁闻铃”,整个剧场几乎屏息凝神,工作人员也感慨,这和第一天上党梆子演出时的剧场氛围真是“两码事”。“原来昆曲的优雅,真的可以感染和改变观众。” 两大剧种 相逢千年古戏台 对于上海昆剧团而言,此行最大的意外和收获,是和上党梆子艺术家在千年古戏台的同台演出。 在晋城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岱庙里,有一座近千年历史的金代舞楼,这是当地保存最为完整的金代古戏台,系中国现存独一无二的金代戏台。演出当天,青年版“唐明皇”张军和“杨贵妃”余彬扮着彩妆,兴奋地站在参天古树包围下的戏台台阶上感慨,“我们从来没有在这么古老的戏台演出过。”而蔡正仁和张静娴也忙着合影留念,蔡正仁说:“我演了一辈子戏,这一次太特别了。” 与此同时,冶底村的村民听说庙里要演戏,早早提着各式贡品,来到庙门前焚香拜祭,这也是当地的习俗“贺庙”、“开台”。而在岱庙门口一对断臂石狮子旁,村民们自发组织的一支迎宾乐队演奏起充满乡土韵味的迎宾曲,庙前一时鼓乐齐鸣,鞭炮喧天。村民们从八方赶来,拾阶而上。人群中甚至还有一位裹着小脚的老人,在晚辈们搀扶下赶来。涌来的人群很快就把戏台前的空地挤得满满当当。 和上海昆剧团同台演出的正是拥有三位梅花奖得主的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开场之后,上党梆子《打金枝》拉开了演出的序幕。之后,张军和余彬表演了昆剧《长生殿》选段。两个剧团“你方唱罢我登场”,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吴国华、张保平、张爱珍分别献唱了《金水桥》、《潘杨讼》等选段,昆剧艺术家蔡正仁、张静娴、张铭荣则表演了昆曲《长生殿》、《势僧》选段。虽然两个剧种风格迥异,但优雅与不羁、温婉与铿锵、缠绵与高亢的交替组合却显得颇为奇异。 古老的小戏台吸引了南北两地共6位中国戏曲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得主,77岁的看庙老人董发务介绍说,岱庙地处的冶底古镇是中国冶炼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一度经济十分发达,庙内古戏台早年间经常演戏,但最近的一次演出要追溯到1953年。这一次的演出,也算是这个古戏台历史上难得的一笔。 记者手记 戏曲交流期待更多“破冰之旅” 山西之行印象最深的无疑是古戏台演出。“百戏之祖”昆剧和古老悠久的上党梆子同时回荡在千年古戏台,文化的沉淀感可以震撼所有人。而最让人震撼的是那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他们来看戏的感觉,更接近于一种仪式——那种发自天然的虔诚和欣喜,是现在大城市的剧场工作者很难感受到的。 那天的演出结束后,两大剧种的艺术家坐在古戏台前的板凳上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对话交流。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感慨于此次上昆山西行难得的文化意义,无论对于山西和昆剧而言都有点像“破冰之旅”。而上党梆子的艺术家们也表达了他们的“破冰愿望”。团长张保平说,上党梆子去过华北东北,也到过福建,但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上党梆子能再有机会越过长江。蔡正仁则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界经常有这样的剧种间交流。直到这一次在山西,才终于让他找到了半个世纪前的那种氛围。 中国不同的戏曲艺术之间确实需要以合适的方式互相交流。昆曲《长生殿》除了有让上党梆子艺术家始终仰慕的精美雅致,也让他们看到戏曲在现代都市和现代剧场的生存方式。而上党梆子让昆剧人震撼的,是戏曲在中国大地依然还有着如此广阔深厚的生命力,强悍到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戏曲该以怎样的姿态立足于当代社会,该以怎样的方式生存于当下中国?也许,经常出去走走,经常进行交流,戏曲人会找到答案,也就有了始终不息并且前进的动力。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
晋城市上党戏迷协会与本网站专访上海昆剧团并赠送礼物
晋城市上党戏迷协会与本网站专访上海昆剧团并赠送礼物 (本网讯 真水无香报道)作为第二届中国•晋城国际围棋文化节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7月30日至8月2日,昆曲全本《长生殿》由上海昆剧团在晋城华丽上演;7月31日上午,南北文化交流暨上海昆剧团、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访祭古戏台活动在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岱庙举行。期间,晋城市上党戏迷协会与本站对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张静娴,昆曲青年演员张军进行了专访并赠送礼物。晋城市上党戏迷协会会长张付军(晋安)、秘书长李晋彪(图观)、副秘书长侯自强(月下独酌)、常务理事申陵锋(真水无香)一同参加了专访。 7月31日,南北文化交流暨上海昆剧团、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访祭古戏台现场,上海昆剧团团长郭宇接受了本网采访。郭宇说“很高兴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在古戏台前畅谈戏曲,欣赏昆梆表演,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这样的活动举办得很有意义。昆梆一家亲,欢迎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早日到上海演出。”随后,本网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蔡正仁、张静娴及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昆剧团副团长张军进行了采访。蔡正仁、张静娴两位演员是上海昆剧团的“两面大旗”,更是昆曲界的元老,承载着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昆曲艺术的使命。他们在谈话中说,“昆曲是中国戏剧的始祖,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但看到晋城的戏迷这样热情,这样喜欢昆曲,我们心里很高兴,以后我们一定将更加精美的昆剧大餐呈现给观众,将昆曲文化传播到底。” 8月2日晚,昆曲全本《长生殿》完美谢幕。晋城市上党戏迷协会、中国上党戏曲网赠送上海昆剧团一幅内容为“成如长生殿,结亲开元宫”的书法作品。书法作品由晋城市原市委常委、宣传部副部长、著名学者、书法家柏扶疏先生题写,意为:上昆的艺术家们把全本昆曲《长生殿》搬上舞台看似容易,实际上经过了非常艰辛的努力。在第二届围棋文化节期间,上海昆剧团和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在开元宫(开元宫在泽州县望城头村,离冶底岱庙很近。庙内塑有唐明皇神像,据传唐明皇为“梨园始祖”)举行南北文化交流暨访祭古戏台活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两个剧种结下了很深的友谊,愿昆曲和上党梆子友谊长存。随后,市上党戏迷协会、中国上党戏曲网又赠送昆曲青年演员张军、黎安《曾经的优雅与辉煌——上党梆子与古戏楼》(杨平著)图书各一套,希望他们记住上党戏迷的热情,并能进一步了解晋城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和上党梆子这一剧种。上昆团长郭宇先生表示,他们非常感谢晋城戏迷的热情,一定会好好珍藏这份礼物,继续努力,争取为热情的观众朋友带来更多的艺术精品。
昆曲全本《长生殿》精彩谢幕
马嵬坡下,一缕香魂逐晓风 成都府上,独思佳人泪千行 复籍仙班归蓬莱 诉衷肠檀像落泪 大明宫内,相思透骨沉疴久 月宫重逢,千秋万古证奇缘 (本网讯 记者赵立强报道)“七月七夕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经历过马嵬坡的生离死别,阴阳相隔,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终于在月宫得以重圆。8月2日晚,历时四天的昆曲全本《长生殿》在晋城影剧院演完了最后一本《月宫重圆》,在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精彩谢幕。 当晚上演的是该剧的最后一本《月宫重圆》,叙述的是马嵬坡兵变后,杨玉环一缕香魂耿耿于唐明皇情缘未了,在马嵬坡地界随风飘荡,不愿离去。上天派织女下凡,用金水将其真身点活,并将其升入仙阁。安禄山攻克长安后,被干儿子李猪儿刺杀。三军无主,叛兵溃败,郭子仪收复长安城。回到长安后,唐明皇思念逝去的杨玉环,积忧成疾。在为杨贵妃改葬时,唐明皇发现墓是空的,他认定爱妃没死。杨通幽摆道场为杨贵妃觅魂,在蓬莱仙阁见到了已列仙班的杨贵妃。是年八月十五日,唐明皇赴月宫与杨贵妃重逢,双双脱离凡尘,在天界永结连理。 与前三本相比,最后一本《月宫重圆》更多了几分神话色彩和浪漫气息。剧中情节驰骋于天地人三界,人物则跳跃于人鬼仙三者之间,宏大的场面、雅致的舞台设计、精美的道具服装和演员们精彩的表演深深折服了现场的观众。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在近三个小时的演出中,偌大的剧院内秩序井然,现场的数百名观众专心致志,全都沉浸在起伏跌宕的剧情里。演出结束后,戏迷们恋恋不舍,纷纷拥至台前,索要演员签名,同演员们合影留恋。 记者了解到,不少观众是闻讯专门从周边地区赶过来看演出的。家在沁水的梁思民先生已经在晋城住了三天,只为一睹全本《长生殿》的风采。记者问起时,梁先生连呼过瘾,“这是最后一场,明天我就回去了。毕竟,能在我们本地看到全本的《长生殿》不容易,机会难得啊!” 来源:晋城在线
南北文化交流暨上昆、晋梆剧团访祭古戏台活动如期举行
昆梆一家亲 “梅花”戏楼开南北文化交流暨上昆、晋梆剧团访祭古戏台活动如期举行 (本网讯 真水无香报道)“梅花”相聚古戏楼。千年古刹岱庙内丝弦悠扬,锣鼓激昂。2009年7月31日上午,第二届中国•晋城棋子山国际围棋文化节系列活动南北文化交流暨上海昆剧团、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访祭古戏台活动在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岱庙如期举行。 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康吉仁,副市长李章宏等市领导出席了活动。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局长张秋旺,市文化局副局长兼上党戏剧院院长张红君也一同参加了活动。参加活动的还有上海昆剧团领导及部分青年演员、市上党梆子剧团领导及部分青年演员和我市文化界传媒人士,参加报道活动的媒体有央视戏曲频道、东方卫视新闻综合频道、东方卫视娱乐频道、晋城电视台、新民晚报、东方早报、文汇报、太行日报、晋城在线、晋城文化网及中国上党戏曲网等。 活动开始,市领导、上海昆剧团领导首先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市上党梆子剧团青年演员、“杏花奖”获得者成静云和郑俊强彩唱了上党二黄《打金枝》选段,市上党梆子剧团青年演员、“杏花奖”获得者卢爱琴和郑发根彩唱了上党梆子《坐宫》选段。上海昆剧团青年演员张军、余彬彩唱了《长生殿》选段“携手向花间”。随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张爱珍、张保平、吴国华分别清唱了《见皇姑》、《调寇》、《金水桥》选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蔡正仁、张静娴分别清唱了《长生殿》选段。现场气氛和谐融洽、刚柔相济,给古老岱庙带来些许生机。 演唱完毕,上海昆剧团与市上党梆子剧团互换礼物留作纪念,并在岱庙大院进行了座谈会。两剧团领导及演员畅谈昆梆历史渊源,分析南北剧种差异,展望戏曲美好明天,愿互帮互学,把各自剧种打磨得更加精华。张保平说“行内人都知道上昆的分量,这次两团交流,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艺术需要高雅,高雅是第一位的,先高雅,后通俗。”张静娴说“今天到这里参加活动很高兴,非常有意义,有很多意外。看到乡亲们扶老携幼来看戏,很感动。”蔡正仁也说“要唱梆子戏,首先要有好嗓子,很高很亮还不行,声音要好听、动听。两个旦角演员的中音部分非常好,味道很浓。晋城上党梆子剧团是一流的剧团,希望能到上海去演出。并代表剧团感谢这次活动的组织者,让这么多“梅花”相聚在古戏楼,很有意义。”座谈会由晋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冯裕民主持。 活动持续1个多小时,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活动结束后,各媒体自由采访两团领导及著名演员并合影留念。 昆梆同台舞楼吟唱和谐歌,南北携手岱庙畅谈梨园事。此次活动给两团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对两团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昆曲全本《长生殿》在我市华丽登场
(本网讯 记者韩艳帅报道) 为充实第二届中国·晋城棋子山国际围棋文化节活动,7月30日晚,由上海昆剧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唐斯复工作室、上海兰心大戏院联合制作,历时三年完成排演的全本《长生殿》,在晋城市影剧院精彩上演。 全剧分为《钗盒情定》、《霓裳羽衣》、《马嵬惊变》、《月宫重圆》四本,分别于7月30日—8月2日四晚,历时十小时完成演出。该剧汇聚了当今中国昆剧舞台上顶尖的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张静娴、魏春荣、张军、黎安、沈昳丽、余彬、吴双等老中青昆剧演员同台献艺。 围棋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仅仅用竞技来诠释是远远不够的,昆曲是在唐宋雅乐、宋元杂剧等艺术基础之上,经明代江南文人整理、提升、凝练而成的一种全新的艺术范式。围棋与昆曲里凝聚的是充满文人气息与文人精神的文人气,是汉族士大夫、文人审美情趣与精神理想的寄托所在,是汉民族艺术的颠峰。 丝竹萦绕、载歌载舞的表演、唯美大气的舞台效果,昆曲《长生殿》一亮相就吸引了我市众多戏迷的追捧。当晚第一本《钗盒情定》的演出以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缠绵悱恻的生死爱情展开,场面恢宏,从剧本、表演到舞台设计,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唯美风格,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潮水般的掌声。 市委常委、副市长赵学梅,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康吉仁,副市长李章宏,市政协副主席马德和同我市广大戏迷共同观看了演出。 来源:晋城在线
上一页
1
2
...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共 1067 条
备案/许可证号:
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