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退出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首 页
戏曲新闻
视频欣赏
经典唱段
伴奏下载
团体简介
人物简介
戏迷天地
访谈采风
唱段唱词
唱段曲谱
上党戏曲论坛
收起
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最新推荐
上党梆子《五世请缨》中
上党梆子《五世请缨》下
上党梆子《忠烈千秋》上
上党梆子《忠烈千秋》中
上党梆子《忠烈千秋》下
上党梆子《收书》
上党梆子《杨门女将》上
上党梆子《杨门女将》下
陕西:第六届省戏曲红梅大赛启动
京汉楚越绍昆汇聚江城 戏曲群英会月底开幕
新版《牛郎织女》开辟戏曲创作新天地
华东京剧票友大赛启动
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即将揭晓
上海“白玉兰”戏剧奖公布提名名单
第二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获奖作品全国巡演
梅花奖第三次引入大赛评选机制
戏曲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戏曲新闻
晋城市上党梆子文化节活动方案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晋城市上党梆子文化节活动方案》的通 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驻市各有关单位: 《晋城市上党梆子文化节活动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晋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八月六日 晋城市上党梆子文化节活动方案 根据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紧紧围绕建国60周年,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优秀文艺作品,积极筹办上党梆子三百年暨上党梆子文化节”的指示精神,结合我市文化发展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目标及意义 200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的大喜日子,同时,也适逢上党梆子三百年、市上党戏剧院建院50周年和市上党梆子剧团成立70周年,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展示优秀作品,汇集艺术人才,交流艺术经验,切实加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60周年献厚礼。 二、活动内容: 1.举办晋城市凤鸣春晓——第五届“赵树理戏剧奖”优秀剧目展演。 该展演活动是本次艺术节的主体活动,集中展示近年来各级专业、民营戏曲团体创作演出的优秀剧目,推出的艺术新人。 奖项设置为: 综合奖设“新剧目奖”、“剧目奖”、“优秀组织奖”。 单项奖设表演、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乐队伴奏奖。 2.举办上党梆子理论研讨会(学术报告、理论研讨、戏曲争鸣)。 3.举办“上党梆子戏迷汇”活动(戏迷演唱、交流、研讨)。 4.“粉墨春秋——晋城市戏曲民俗摄影大赛”(方案另发)。 5.《上党梆子戏曲脸谱》、《上党梆子剧本选》、《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图史》、《上党梆子名家名段》等书籍、画册、CD光盘的出版发行。 6.“梨园春色意正浓——上党梆子艺术历程暨成就”图片展览。 7.举办艺术名家祝贺演出活动(邀请周边地区兄弟剧种、“梅花奖”演员等助兴演出)。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晋城市上党梆子文化节活动领导组,名单如下: 组 长:李章宏 副市长 副组长:常晓虎 市政府副秘书长 冯裕民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张秋旺 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局长 成 员:张红君 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副局长 段玉民 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市广电总台副台长 王俊义 《太行日报》总编 程画梅 市摄影协会主席 郭国民 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李正根 泽州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赵联民 高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张 军 阳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刘鲜红 陵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孙晋军 沁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具体承办领导组的日常工作。 办公室主任:张红君(兼) 副 主 任:郭孝明、魏广麟 四、活动要求: 1.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此次文化节活动,积极申报,认真做好组织和选拔推荐工作,为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切实保障。 2.参演单位要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提高参演剧目质量,力争在演出中展现出最高的艺术水平。 3.推荐参评“凤鸣春晓”的戏剧演员每团不超过4人,申报表演奖的演员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9月20日之前,将申报材料报市文化新闻出版管理局艺术科。 联系人:王沁芳 13994703966 4.“戏曲民俗摄影大赛”将会同市摄影家协会、山西广播电视报晋城周刊共同组织。 联系人:李晋彪 13133366573 主题词:文化 戏曲 方案 通知 来源:晋城在线
川剧之旅——地方文化在专业中传承
优美的唱腔,悦耳动听;铿锵的锣鼓,打出川剧悠久历史。昨日上午10时,成都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双桂校区内响起了传统的川剧唱腔,主题为“川剧之旅——地方文化在专业中传承”的开学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40余名来自成都市川剧院的演员们现场演绎了精彩的川剧节目,充分展示了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成都市教育局和锦江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及攀成钢集团的部分负责人出席了特别的开学典礼。 成都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我市一所老牌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下,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在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该校学生摘取两个一等奖,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美容美发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今年新学年迎来了1400余名新生,创下了该校招新生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学校为什么会在新学年伊始将川剧引进校园?二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创新之举不禁激起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庄严的升旗仪式结束后,锦江区教育局局长钟为春的讲话为我们解开了疑惑,原来是成都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携手成都市川剧院,带领川剧进入该校的旅游专业,最终渗透到美容美发、幼教等其他专业。钟局长指出,此次活动,将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传统艺术的共同发展,不仅丰富专业内涵,实现中等职教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而且将进一步拓宽学生新的就业渠道,实现学校“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办出特色,加快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走专业特色化发展道路;同时开启职业教育和传统艺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希望师生在“学在锦江、品质教育”的指引下,抓住职业教育发展契机,走内涵发展之路,为成都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随后,该校陈敏校长和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蔡少波就川剧进入专业等相关事宜举行了签字仪式。陈校长表示,川剧是四川民众创造的、为四川民众所喜爱的、世代传承的民间戏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奇葩。学校将从旅游专业入手,通过欣赏川剧脸谱和服饰、欣赏名段与动作、动手绘制脸谱、展示唱腔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川剧艺术的兴趣,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推广地方剧种,为旅游专业增添新色彩,为办特色专业搭建别样的平台。 在热烈的掌声中,精心准备好节目的演员们陆续走上舞台,为我们送上了《三英战吕布》、《做文章》、《人间好》、《变脸、吐火》等精彩的川剧节目。精彩的演出、精巧的结构、精致的人物张扬了川剧特色,充分发挥了戏曲美学优势,热烈的掌声久久回荡在整个校园。同学们表示,以前对于川剧的印象仅片面停留在“变脸”、“吐火”上,但是近距离欣赏完几个节目后,被剧中丰富的人物形象,跌宕的剧情,圆润的川味唱腔所打动。“我们将秉承川剧前辈的精神,乐于学习、勇于学习,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使旅游专业与川剧艺术共同结出硕果。”(张晶) 来源:中国戏剧网
疯狂票友办“沙龙”
年已花甲的楼亚才看上去也就50岁出头,而且精神矍铄。”总结“年轻秘诀”,她笑着说:“唱越剧让我变得年轻了。” 邻里们都戏称她是“疯狂的越剧票友”。这话不假,自打儿时喜欢上越剧,算起来也有50多年了。“小时候家里穷,平常就跟着大人哼哼,等到年轻时家里有了收音机、录音机,我这水平也提高了不少。现在,家里富裕了,高档音响、DVD、数字电视,什么都有,我的唱功也是一流了。”谈起自己的学戏经历,楼亚才“夸夸其谈”。 独自乐,不如众人乐。这几年,在楼亚才的“软磨硬泡”下,她将楼塔镇百余名越剧爱好者聚集在了一起,并成立了“农民越剧沙龙”。 一个60岁的农村妇女成立越剧沙龙,这确实是件新鲜事。更让人佩服的是,人家楼大妈把这个“沙龙”办得红红火火。 楼亚才一家在楼塔镇楼英村也算富裕,凭着吃苦耐劳,家里的厂子办得蛮大。听说老婆办“沙龙”,老公楼烨辉一开始以为是吃吃喝喝、潇洒聚会,很是反对。一番了解后觉得这个想法既时尚又文化,很是支持,“这也是繁荣新农村文化,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大家的素质嘛。”老公毕竟是村支书,说话还真有点“高度”。 就这样,楼烨辉将家里厂子顶楼500多平方米的会议室腾了出来,作为“越剧沙龙”的驻地。 楼亚才也慷慨大方,自己掏腰包20多万元,添置了音响设备、超大屏幕数字电视以及各种乐器等设备,那架势,一点都不亚于专业的小剧团。 自打“越剧沙龙”成立后,越剧票友几乎每天都不由自主地聚到楼大妈家唱戏。为了提高票友的水平,她还特地从专业剧团请来“高手”指导。经过一番精心“折腾”,已经有30多位“农民选手”可以“出山”了,他们借此组建了自己的队伍。 现在,只要镇里有大型的文体活动,楼大妈的“农民越剧沙龙”演出团准会到场义务献艺。而当地农民也特别喜欢听。为啥?“地方戏,有咱自己的味道;再说了,这是咱当地的‘土明星’,听起来亲切。有的演员,比专业选手唱的还好呢。” 自打镇里成立了品牌文化艺术团后,楼大妈的小剧团主动加盟。于是,票友们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楼大妈的“沙龙”现如今名气可是越来越大。每天晚上,不仅当地十里八村的农民来听戏,连河上、戴村等邻镇以及富阳、诸暨等外地的“发烧友”也纷至沓来。偌大的“家庭沙龙”,经常聚集了数百名票友,场面还挺热闹的。 楼大妈的“越剧沙龙”办了差不多3年了,每年的投入都不少。“只要大家高兴,只要农民喜欢听戏,我这个小沙龙就一直办下去。”楼亚才坚定地说。 来源:中国戏剧网
评剧电影《西柏坡》在人民大会堂首映
2日上午,由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石家庄市文化局、河北西柏坡影视制作中心、河北电影制片厂主办,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承办的评剧电影《西柏坡》首映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该片历经十年磨砺,在评剧现代戏《西柏坡》、评剧电视剧《西柏坡》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艺术加工,用电影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 昨天的首映式隆重而又简洁,主办方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描述这部影片,而是让作品说话。这部主旋律气息浓厚的影片,展示了在搬迁与重建家园过程中,西柏坡人自力更生、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抒发了西柏坡人民对革命领袖和中央旧址的深厚感情,塑造了以柏凤为代表的西柏坡儿女的鲜活群像。影片中扮演西柏坡村支书柏凤的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袁淑梅。 整部影片以评剧为主要唱腔,融入了山歌、舞蹈等其他艺术手段,在展示洪水暴发、家园被淹没等场景使用了电脑特技,使得影片丰富、饱满。特别是在影片的结尾部分,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昂首阔步走上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宣布新中国成立等历史画面,被巧妙贴切地安排其中,彰显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历史寓意,观众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满怀深情地鼓掌。 著名表演艺术家村里在影片中扮演老革命喇叭爷,喇叭爷是聋哑人,他用手中的喇叭表达感情,戏份不多却点睛出彩。昨天是村里第一次看到影片,他说在看片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影片的动情点很多。村里以前对中国的戏曲电影了解不多,只看过欧洲一些根据歌剧改编的电影,情感很丰富,他说评剧就是中国的歌剧,也应该靠真情打动观众。 在昨天的首映式上,来了一群特殊的观众,他们是1948年在西柏坡开学的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的老校友们,昔时的小学生们现在都成了古稀老人。他们看完影片后激动地向记者表达起自己的感情,北京军区后勤退休干部张启予表示,老区人民的恩情特别深重,他终身难忘。 评剧电影《西柏坡》在北京圆满唱响,袁淑梅告诉记者,她希望《西柏坡》能够唱遍大江南北,唱响全国。(侯艳宁) 来源:中国戏剧网
山西四大梆子首次联袂赴港
山西四大梆子首次联袂赴港传统戏曲“绝活”备受追捧,近2000名观众观看演出 8月28日晚8时,山西四大梆子在香港大会堂剧院联袂献艺。传统深厚、古朴简约,表现原汁原味梆子戏本色的山西四大梆子令香港观众大饱眼福。跷子功、水袖功、甩发功等许多传统戏曲“绝活”备受戏迷追捧,近2000名观众观看了演出。 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邀请,8月25日,山西省晋剧院院长郭跃宏任团长,率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山西四大梆子当红名角赴港参加中国梆子戏系列活动,26日、27日、28日连续三晚,在香港大会堂剧院举行山西梆子专场演出。这是山西四大梆子首次联袂赴港演出。 此次赴香港演出的剧目有,中路梆子《打神告庙》《烤火》《凤台关》,北路梆子《探妻》《伍员逃国》《四郎探母》,上党梆子《杀庙》《杀惜》《调寇》,蒲州梆子《曹庄妻》《藏窑》《闯堂》。山西省晋剧院的苗洁,忻州市北路梆子青年团的杨仲义,运城市蒲剧团的吉有芳,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的张保平、吴国华等倾情演出,展示各路梆子的流派特色。这些演员均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赴港演出剧目均为山西四大梆子传统经典折子戏。为便于观众了解剧情,香港大会堂剧院特别将唱词及念白均设中英文字幕。演出期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还在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楼举行了 “山西梆子介绍及示范”主题座谈会。 (李晓芳) 来源:山西日报
王茂设深入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进行调研
(本网讯 真水无香报道)9月1日下午,市长王茂设一行十余人深入市上党梆子剧团进行调研,并看望了即将赴京参加“国庆60周年山西文化艺术精品晋京献礼演出周”演出的演职人员。王茂设要求,要精心准备演出节目,展示晋城地方文化特色,扩大晋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敢于向市场找活力,将上党梆子真正打造成一流的文化品牌,推动晋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市政府秘书长任建宏,市财政局局长王克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裴余庆、冯裕民,市文化局局长张秋旺,市文化局副局长兼市上党戏剧院院长张红君等陪同参加了调研。 在市上党梆子剧团,王茂设一行先后察看了办公地点、演员驻地、排练场所、市上党戏迷协会、中国上党戏曲网站等,详细了解剧团的剧目排演、演出经营、上党戏迷协会活动等情况。随后,在排演厅观看了即将赴京展演的上党梆子现代戏《赵树理》和最新排演的历史剧《长平悲歌》片段。 观看完排演后,王茂设指出,近年来,市上党梆子剧团精心排演了多出优秀剧目,体现了上党梆子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品位,对晋城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以及对外形象宣传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赵树理》即将晋京展演,希望演职人员要精心准备、全力以赴,展示晋城地方文化特色。 王茂设要求,上党梆子剧团作为我市专业的艺术团体,广大演职人员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弘扬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不懈努力,将上党梆子真正打造成一流的文化品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做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敢于向市场找活力,适应市场需求,创新演出形式,不断开拓演出市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演出队伍,培养新人,打造戏剧名家,推动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 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张保平表态发言,此次晋京演出,一定全力以赴,把上党梆子的艺术魅力展现给北京观众,把晋城的地方文化特色呈现给北京观众。剧团在以后的发展经营中,学会创新,瞄准市场,开拓前进,继往开来,把市上党梆子剧团打造成上党梆子的名团。 据市文化局局长张秋旺介绍,市上党梆子剧团的前身是晋东南专区上党梆子剧团(专一团),成立于1938年,已有70余年的历史,长期活跃在晋东南地区的戏曲舞台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目前,剧团拥有3位“梅花奖”演员,5位“杏花奖”演员,阵容强大,实力雄厚,在上党地区独树一帜。尤其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大力扶持下,创作出了一大批精品剧目。其中,反映赵树理生平事迹的上党梆子现代戏《赵树理》,多次被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评为优秀剧目,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将于9月8日-9日在首都北京参加“国庆60周年山西文化艺术精品晋京献礼演出周”展演。同时,剧团又将晋城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将发生在我市的著名战役-长平之战搬上了舞台,新创作的历史剧《长平悲歌》即将正式上演。
晋商文化艺术周展演剧目确定5元就能看一场好戏
(据黄河新闻网 08月28日) 2009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舞台剧展演剧目确定 5块钱就能看一场好戏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白华兵 陆斌)生活在省城的市民不会忘记去年晋商文化艺术周期间,人们连夜排长队领票看戏的火爆场面。再过几天,也就是9月1日-9月7日,“2009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优秀舞台剧展演”就要拉开大幕了,那么,“政府埋单,百姓看戏”的运作模式是否还将继续,今年的晋商文化艺术周都有哪些好戏上演? 34场舞台剧,场场是精品 从9月1日开始到9月7日,在省城的青年宫演艺中心、山西省演艺中心、南宫剧场、星光剧场、长风剧场、太钢耐火俱乐部,每晚8时,都会上演精彩的舞台剧。除了有传统戏剧中的晋剧、蒲剧、北路梆子、豫剧外,还有话剧和综艺旅游晚会。包括山西省梅花艺术团、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山西省晋剧院、运城蒲剧团、太原市豫剧团等院团在内的,来自全省的9个院团将演出12台剧目,共演出34场。这些剧目既有新编历史晋剧《傅山进京》,也有传统豫剧《朝阳沟》,还有大型综艺旅游晚会《唱享山西》,一定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晋商文化艺术周期间正值我省的文艺团体进京演出,所以,有不少院团不辞劳苦,奔波在晋京之间。 5块钱就能看一场戏 据了解,以“政府埋单,百姓看戏”为最大亮点的2008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以其新颖的创意和特别的举措荣获 “中国十佳文化节庆”荣誉称号。而今年的展演将在吸取去年成功运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秉承“文化惠民”的理念,采取“政府埋单,百姓看戏”的方式,低成本运行,低票价惠民。 与去年“免费不免票”的政策相比,今年实行低票价政策,文化惠民的宗旨没有改变。观众朋友只需要花5元钱或10元钱,就可以从各大剧场的售票窗口购得一张票。对此,太原市文化部门的解释是,通过低票价运作,既可以方便更多的人购票、看戏,又可以避免去年整夜排长队索票的尴尬。 舞台成了宣传晋商精神的好平台 本届晋商文化艺术周的宗旨是 “展示三晋文化的丰厚内涵,传承厚重博大的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因此,舞台就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在这里,不光能让广大市民从这些舞台艺术中接受文化熏陶,而且也使得更多的人认识了晋商文化艺术,从而打开了一扇了解晋商的窗户。 太原市把晋商文化艺术周当成宣传晋商精神、展示三晋风貌的重要窗口,对活动的各个细节都作出了明确要求和周密部署,要求各个院团的主要演员都必须上阵,确保文化惠民工程不打折扣。
全国戏曲专家在京纵论《打金枝》
(据山西新闻网 09月01日) 一致认为,该剧久演不衰贵在“浅进”二字 本报北京8月31日电(记者李晓芳)今天上午,“梅花版”晋剧《打金枝》座谈会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举行,祝贺“梅花版”晋剧《打金枝》在京首演成功。专家一致认为,该剧久演不衰,贵在“浅进”二字。其和谐团结的主题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著名戏曲理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郭汉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季国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曲润海,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北京河北梆子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刘玉玲,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艺术团常务副团长赵承燕,著名戏曲专家王蕴明、薛若琳、庚续华和安志强等在座谈会上发言。《打金枝》剧组主创人员及我省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打金枝》的两位主演王爱爱、田桂兰出席座谈会。 专家们认为,《打金枝》久演不衰,贵在“浅进”二字,即雅俗共赏,贴近生活。 1952年晋剧《打金枝》参加了全国首次戏曲汇演夺得大奖,今天演出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梅花版《打金枝》创意好。该剧整合晋剧梅花奖演员队伍,名角强强联合,强势出击,更高程度张扬了“梅花奖”的艺术含量,使整场戏处处有亮点,观众场场有期待。戏曲艺术是生命与生命的对接传承,晋剧艺术后继有人。梅花版《打金枝》令人欣喜,在谢涛、史佳花、苗洁、成凤英、胡嫦娥、武凌云6位梅花奖演员的身上,可以看到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平等老一辈晋剧表演艺术家的影子,也可以看到他们大胆的创新与突破。同时,专家们希望该剧在音乐、唱腔、灯光、舞美设计等方面,删繁就简,摒弃豪华,还原戏曲本真。 来源:山西日报
戏曲电影《程婴救孤》获得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
8月29日,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由我省拍摄的戏曲电影《程婴救孤》获得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 戏曲电影《程婴救孤》由河南影视集团出品,改编自省豫剧二团的传统豫剧《程婴救孤》。该片由朱赵伟任导演,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主演。影片用现代电影理念和豫剧特有的艺术手法打造,内容上强化了程婴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忠义和牺牲精神,在内容上、形式上、拍摄手法上、主题立意上都较之以往的传统戏曲电影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更深的思想内涵。 中国电影华表奖是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奖,是中国电影政府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扶持。 另外,华表奖首次颁发境外华裔电影人奖项。吴宇森凭《赤壁》获得优秀境外华裔导演奖,甄子丹与舒淇则分别拿下优秀境外华裔男女演员奖。 掀起本届颁奖典礼最大的高潮非双双获得优秀导演奖的陈凯歌和冯小刚莫属。两人先是彼此恭维了一番,陈凯歌表示:“《集结号》拍得精彩,打动了大家的心,不然小刚不能站在这儿。”而冯小刚则表示:“《梅兰芳》见了凯爷的功力。” 冯小刚幽默地说道:“我首先感谢‘双黄蛋’,不然我就站不到这儿了。”而陈凯歌的获奖感言充满文采和诗词味,特别强调了《梅兰芳》中文化传承的意味。同时,对于之前传言的他和妻子陈红已经加入美国籍的说法,陈凯歌也予以驳斥:“获此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我们电影人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以我没有加入外国籍,也不打算加入,我会以中国人身份来发扬中国文化,这叫不失身份。” 来源:是中戏剧网
《傅山进京》入选“五个一工程”
中宣部8月26日公示了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2007—2009)初评入选作品,共计162部。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创排的《傅山进京》榜上有名。公示期从8月26日至9月9日,时间15天。 此次公示的有电影25部,《梅兰芳》、《集结号》等入选;电视剧33部,我省选送的《走西口》入 选;动画片6部,《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入选;戏剧30部,《傅山进京》是入选的唯一一部晋剧;歌曲25首,《我和你》、《北京欢迎你》等入选;广播剧15部,《京城第一家》等入选;文艺类图书28种,我省选送的《流动的花朵》入选。 《傅山进京》是我市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由“二度梅”演员谢涛担纲主演。该剧自2007年1月首演以来,屡屡获奖,好评如潮,至今已演出近百场。期间,该剧先后获得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汇演金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第二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第二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第十一届山西省杏花大奖、太原市第九届文艺创作特别奖、太原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别贡献奖。领衔主演谢涛更是集中国戏剧三项大奖梅花奖、文华奖、白玉兰奖于一身,并凭借在该剧中的精湛表演,在第二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高中“二度梅花表演奖”榜首,实现了晋剧在此方面零的突破。《傅山进京》的成功,为我市新时期艺术事业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也为提升晋剧在全国的影响,进一步弘扬三晋文化,创建特色文化名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来源:中国戏剧网
晋剧迷醉了北京人
昨晚,山西文化艺术精品晋京献礼演出周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拉开序幕,“梅花版”《打金枝》头炮亮相。虽然当天国庆演练,长安街等街道被部分戒严,但热情的观众仍然赶来捧场。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并“向祖国汇报”,8月29日至9月9日,山西选择了12个演出团体的13台精品剧目在北京的7个剧场同时展演,共30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赴京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晋京演出活动。 13台剧目中,包括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京剧《走西口》、晋剧《麦穗儿黄了》、上党梆子《赵树理》、晋剧《打金枝》《蒲剧折子戏专场》、歌舞晚会《九曲黄河》、大型说唱剧《解放》、大型原创音乐歌舞剧《云·冈》、大型舞蹈诗《塞外长歌》及《尧颂》,还有曲艺专场晚会《晋曲情声》。 今晚7时20分,由省文化厅厅长张明亮主持的山西文化艺术精品晋京献礼演出周开幕式开始,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出席开幕式。随后,由史佳花、谢涛、苗洁、成凤英、胡嫦娥、武凌云6位“梅花奖”艺术家联袂奉献的梅花版《打金枝》亮相。演出结束后,老版《打金枝》的主演王爱爱、田桂兰亮相舞台,将全场推向高潮。 《打金枝》为晋剧一出颇具特色和影响深远的经典剧目,它由几代艺术家潜心创作,不断开拓,至今仍久演不衰。上世纪50年代,晋剧艺术大师丁果仙与牛桂英、郭凤英、冀萍等将其搬上戏曲、电影舞台,随后王爱爱等也为普及该剧做出历史性贡献。 “梅花版”《打金枝》是山西当代戏剧艺术家在文化体制改革和现代戏剧生产方式运作下,对传统经典保留剧目的精心演绎。此次担纲主演的6个“梅花奖”演员来自省内6个不同的院团。6朵“梅花”同台“打金枝”,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现场,气势恢宏的戏剧场面,美轮美奂的舞美灯光,传统改良的服饰造型以及精美磅礴的音乐制作,都让观众感觉到视觉、听觉的享受。 现场特写 离开山西30多年忘不了这个味 现居北京、今年68岁的陈阿姨是山西人,当记者在民族宫大剧院看到她的时候,她正在一个人盯着剧院门口的展板发呆。 记者走上去问她:“为什么看得这么认真?”她叹口气:“离开山西30多年了,就忘不了这个味。”陈阿姨刚参加工作就是在北京,退休前在北京某设计院工作,工作期间还曾被单位派回太谷农大工作3年,陈阿姨说:“当时,晋剧院有个演出团就在太谷,就是在那个时候看到了王爱爱版本的 《打金枝》,至今难忘。” 30多年中,若有山西戏来北京演出,陈阿姨一定会看,她说,自己的根在那里。所以,这次听说梅花版的《打金枝》来北京演出,她和老伴早早就来到剧院门口等候观看。 观看完演出后,陈阿姨告诉记者,她看到了《打金枝》许多新的变化和改进,她为演员们的精彩演出感动,更为山西这次来北京的献礼演出高兴。(范璐) 来源:中国戏剧网
京剧《沙家浜》打造红色旅游产业
红色的大旗,红色的大鼓,红色的彩船,红色的服饰……二十九日开幕的第四届常熟沙家浜旅游节,以演绎红色乐章“朝霞映在阳澄湖上”的方式,迎接即将到来的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 一九六0年,取材于沙家浜抗日根据地历史故事的沪剧《芦荡火种》公演,引起轰动,一九六三年改编成现代京剧。一九六四年,毛泽东主席在观看了京剧《芦荡火种》后说:“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很多戏用地名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从此,这出戏正式定名,并确定为“革命样板戏”。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京剧《沙家浜》广泛传唱、家喻户晓,“阿庆嫂”、“沙奶奶”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唱红了中国大江南北,也唱响了沙家浜。如今,这出戏剧孕育出的沙家浜风景区也红遍海内外,并于二00五年荣膺“中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称号。 沙家浜风景区位于风光旖旎的阳澄湖畔。该景区经过二十年发展,成为一片拥有红色故事的绿色芦苇荡。现已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区、红石民俗文化村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还修复了“春来茶馆”,恢复了“后方医院”、“印刷所”、“修枪所”等遗址,建立了沙家浜烈士纪念碑、沙家浜革命烈士展览室。 走进景区内的沙家浜革命纪念馆,展厅内以沙家浜的革命斗争历史为主线,突出芦荡火种、鱼水情深、戏剧文化。布置了大量实物和照片,并采用了幻影成像、艺术场景复原等多种展示手段,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年的抗日场景和沙家浜军民的生活。 据介绍,近年来沙家浜以红色旅游为载体,创造性地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形成了成熟的红色旅游产业和品牌。沙家浜风景区连续三年实现接待游客人数净增二十万人次,自营收入净增一千万元人民币,主要指标持续多年保持二至三成的增长,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韩胜宝) 来源:中国戏剧网
90后小票友唱响椿树园
昨天下午3时,同是11岁的小票友谢森和张牧野站在前门建国饭店梨园剧场的后台,比较着他们参加第七届“椿树杯”京剧票友大赛分别荣获的一二等奖奖杯。一个说:“咦,你的奖杯比我的大!”另一个说:“那当然,一等奖的待遇能和二等奖一样吗!” 与历届比赛相比,今年的票友京剧大赛最大的亮点,就是涌现出不少像他俩这样高水平的“90后”小票友。谢森上台扮的是“文武老生”,讲究的是嗓子亮,功架好。4年前,父亲送他学演京剧纯粹是为了强身健体,但是每天在家苦练功,如今他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个动辄就会发烧的“小病孩儿”了。 与谢森正在排“对手戏”的张牧野,上台扮的是“武丑”,少不了翻跟头串儿之类的动作。他清楚地记得5年前初练时,自己翻跟头翻得头都晕了,母亲还一再地要求他坚持,正是这番苦练后,他才会站在今天的领奖台上。 本次比赛中,16岁的“男旦”夏一凡凭借着一身绝活,荣获了三等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种脚尖上的“东方芭蕾”,就是在“男旦”中练的人也不多。两年前,他开始学着在3寸长的硬跷上(一块密度大的硬木)用大拇指走路,模仿的完全是旧时女人的“三寸金莲”。体重130斤的他坦言,初练时那可真是钻心窝子的疼,疼得他直掉眼泪,但是为了自己一向喜欢的角色,他忍痛坚持了下来。 据椿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比赛共有145名选手报名参赛。在保留历届比赛生、旦、净行的基础上,本届比赛还新增了现代戏片段彩唱组和折子戏。椿树街道还举办了“梨园小戏迷”少儿专场及京剧普及课堂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同参与,并邀请“椿树杯”选手进行现场辅导。(王琼) 来源:中国戏剧网
教育部将《戏曲鉴赏》定为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来源:新华网 为进一步落实“戏曲进高校”的举措,扎扎实实对大学生开展戏曲教育,教育部委托上海大学于近日利用暑假期间举办了全国高校《戏曲鉴赏》课程高级研修班。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显形的表现形态。通过观赏戏曲,可以领略到民族的文学、音乐、舞蹈、服饰、语言等方面的艺术魅力,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人的伦理观、道德观、社会观与个人价值观。它能够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品位,给人们艺术的观赏能力。作为肩负着民族文化复兴重任的大学生,应该也必须熟悉这一传统文化结晶。 鉴于这样的意义,教育部将《戏曲鉴赏》定为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要求各个高校为戏曲进入校园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戏曲教育。为落实这一要求,迅速提高《戏曲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教育部委托上海大学在今年暑假举办全国高校《戏曲鉴赏》课程高级研修班,对全国高校教师进行培训。 上海大学是我国戏曲研究的重镇,在戏曲史、地方戏与中外戏剧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有着较强的科研与教学力量。考虑到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承办者还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蔡正仁与著名剧作家罗怀臻等人为学员授课,并观摩戏曲演出和到昆剧的发源地昆山巴城体验民间的戏曲文化。 通过学习与研讨,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的教师对中国戏曲史、戏曲发展规律、戏曲艺术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戏曲的表演、音乐、服饰等主要艺术元素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也进一步把握了这门课程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陕西秦腔博物馆9月下旬免费开放
如果您喜爱秦腔,手中持有有关秦腔的文物、实物及资料,这些宝贝都将有机会成为我省秦腔博物馆的馆藏珍品。我省筹建的秦腔博物馆,确定落址西安交大艺术馆。9月下旬,将初步开馆陈列并免费开放。为充实博物馆,即日起面向社会各界征集秦腔相关文物、实物和资料。 选址西安交大领先甘肃开馆 对于陕西乃至西北五省热爱秦腔的群众来讲,这是一件大喜事:省文化厅与西安交大将联合组建秦腔博物馆,馆址设在西安交大艺术馆,并定于国庆节前开馆。 从8月17日开始,组建进入倒计时,各类筹备会议,连续召开,有关秦腔史稿,布展内容,秦腔的文物、实物和资料的搜集工作,正在加紧进行。 根据实施方案,9月下旬,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秦腔博物馆将以现代科技声光电效果与网络传媒相结合,让秦腔全方位立体展示在世人面前。 新建秦腔博物馆拟分三步实施:从现在开始至9月下旬,开展前期组建工作,以静态展示为主,初步开馆陈列,为祖国60华诞献礼;第二步,加大秦腔文物征集工作,充实秦腔博物馆内容,使其日臻成熟;第三步,逐步完善馆藏建设,使秦腔博物馆成为既有静态展示,又有动态交流的集研究保护、交流欣赏为一体的现代化秦腔艺术展示和传播基地。 2008年,甘肃率先筹建秦腔博物馆,并定于今年10月1日开馆。我省秦腔博物馆筹备稍晚于甘肃,但将领先甘肃,成为全国首个开馆的秦腔主题博物馆。据悉,开馆后,诸多秦腔爱好者,均可以免费参观,“一站式”观览秦腔的发展史。 自愿捐赠和有偿征集相结合 秦腔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挖掘、整合秦腔资源,抢救保护、传承发展这一古老的传统戏剧艺术,意义深远。 为充实丰富秦腔馆藏,我省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即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有关秦腔的相关资料。敬请戏剧研究部门、秦腔表演院团及广大秦腔爱好、收藏者给予大力支持。 征集物品主要是秦腔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含古老剧目手抄本、乐器、道具、脸谱、服饰、戏票等;反映各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文件、档案、传单等;知名秦腔艺术家的剧照、戏服、乐器、手抄本等。 征集拟采取自愿捐赠和有偿征集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捐赠、借用、收购、代管、交换等形式进行征集。捐赠重要文物者,由省文化厅颁发捐赠文物证书,并可以根据文物价值奖励捐赠者100元-1000元奖金。有特别重要价值文物捐赠者,可聘为名誉馆员。 相关征集事宜请与秦腔博物馆组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联系地址:省文化厅三楼振兴秦腔办公室321室。联系人:李鑫(029)87284669。(孙洪伟) 来源:中国戏剧网
冯韶慧想把河北梆子打造成戏曲界的知名文化品牌
近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保定市委、市政府主办的首届河北梆子艺术节在石家庄河北大戏院拉开帷幕。艺术节上记者采访了省文化厅厅长冯韶慧。 记者:首届河北梆子艺术节的开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省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个节庆活动呢? 冯韶慧: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首先,河北梆子是我省唯一冠以“河北”字样的地方剧种,是发源于我省,在我省覆盖范围最广的地方戏,可以说是我们的“省戏”、“家乡戏”。其次,河北梆子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创排了《蝴蝶杯》、《宝莲灯》、《钟馗》、《大都名伶》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出现了裴艳玲、张惠云等优秀艺术家,是我省的文化名片。第三,培养推出艺术新人,打造名剧团构建平台,为推出精品剧目提供动力。第四,河北梆子在京、津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这个艺术节,可以加强与京、津间的文化交流。第五,很多观众希望看到更多的优秀的河北梆子剧目,希望这一剧种再度繁荣,举办这个节是为了满足观众欣赏需求。 记者:为什么选择在保定举办首届河北梆子艺术节? 冯韶慧:保定地处京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保定也是一个多剧种繁衍发展的地区,培育了河北梆子、老调、保定丝弦、哈哈腔等多个剧种,产生了一大批戏剧大师,如关汉卿(安国人)、王实甫(定兴人)、田际云(高阳人)、盖叫天(高阳人)、李万春(雄县人)等。保定市又是河北梆子艺术的重要发祥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观众喜爱。在保定举办首届河北梆子艺术节对开拓市场、培育观众,进一步促进河北梆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哪些剧目参加艺术节展演?演出之外,还将举办哪些活动? 冯韶慧:参演剧目主要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省各地河北梆子剧团创作排演的剧目,以及经过改编的优秀传统剧目,同时邀请北京市、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团)的优秀剧目参加演出。有《双错遗恨》、《南北合》、《钟馗》、《长剑歌》、《清风亭》、《女人九香》、《三审刁刘氏》、《谢瑶环》、《吕端》、《勺把村》、《小兵张嘎》等。这些剧目大多经过长期市场考验,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此外,还将在河北电台新闻频道举办“河北梆子戏迷大赛”活动。并举办“河北梆子研讨会”,邀请京、津、冀有关专家研讨河北梆子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问题。 举办首届河北梆子艺术节,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将一届一届地办下去,使之成为我省戏曲乃至全国戏曲界的一个知名文化品牌。(刘成群 ) 来源:中国戏剧网
新编晋剧《鹊桥会》开演
七夕节临近 牛郎织女文化成山西和顺品牌 七夕节是中国人的“情人节”,正在向中国人走来。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乡山西和顺县,有关此爱情故事传说家喻户晓,令人神往,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文化品牌。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在山西许多地方有世世辈辈流传有向织女星“乞巧”的古老风俗,民间流传有当天赏夜和晾晒衣物的习俗,人们采用以瓦器生豆芽等形式来完成这一心愿。年年岁岁,牛郎织女传说的内涵不仅限于爱情,七夕风俗中同时也具有诸多文化内涵。 山西和顺是地处太行山之巅的一山区小县,因为一个优美的民间传说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长久占有一席之地。此前,和顺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后来又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春天再次被山西文化部门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 在和顺当地乡间,一直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等与故事主人翁相对应的地名,一段段优美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诵着。 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是一份难得的宝贵人文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聪明的和顺人正在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此间整体形象,增强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 和顺县加快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救、开发与利用,唱响“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由省城晋剧名家主演的新编晋剧《鹊桥会》今夜开始在山西省演艺中心演出。在和顺城乡,“民间剪纸作品展”、“民间布艺绒画中药画展览”、“民间手工艺品展”等相继举办,一批包括牛郎织女、华夏圣母、凤台小戏、五谷画、剪纸、刺绣等人文历史、典故传说和民间艺术,被当地的能工巧匠展露出来。 县委书记侯文禄认为,文化是一种信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所在。和顺人将擦亮“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特色名片效应,在保护利用好传统历史文化的同时,使之赋予现代文化气息,形成现代文化产业。 和顺县政府日前在省城举办推介会,推出当地企业研发的“中国翘酒”系列。县委书记也“摇身一变”成为“卖酒郎”,在向客人热情推介当地的自产酒水——中国翘酒。 “牛郎织女等传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长久生命力。传说体现着人们忠贞的美好爱情主题。今天弘扬和保护传统历史文化,要尽力做倒打好生态牌,唱好文化旅游戏,做好资源文章,走好开放引进路,尽快提升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品位。”和顺县长杨建平如是说。 昔日曾依赖黑色煤炭度日的太行山区这座小县城,现时正在“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的引领下,在追求美好的生活,创造多采的未来。(张恩) 来源:中国戏剧网
国家京剧院复排的三国剧目《伐东吴·捉潘璋·连营寨》28日在梅兰芳大剧院首演
国家京剧院全新复排的三国剧目《伐东吴·捉潘璋·连营寨》,将于8月28日在梅兰芳大剧院首演。该剧已多年未在舞台上演出了,特别是三部连续演出更为难得。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剧中的主要演员均将以一赶二的形式演出,实属罕见,其中黄炳强将先后分饰黄忠和刘备,王旭东则将先后扮演关羽和赵云。 《伐东吴》又名《大报仇》或《黄忠带箭》,是《三国演义》中的一节故事。该剧是一出骨子老生戏,最早由谭鑫培先生创演。此剧十分注重靠把老生的功架表演,唱、念、做、打、跌、摔、扑样样俱全,特别是一位演员分饰两角,先武后文,充分展示了文武老生的全面功力。黄炳强先饰演的武将黄忠不同于《战长沙》和《定军山》,其特点在于内心情感以及动作的表演上把黄忠激动、恼怒、气愤、仇恨、自傲、不服老、悔恨、悲哀等矛盾心情演绎得惟妙惟肖。后饰演的刘备则宅厚仁德,临危不乱,大段唱腔不仅唱功深厚,而且韵味十足。 王旭东饰演的关羽忠义威武,在“关羽显圣”一场中添加了一段“关老行路”,加重了念白及身段的表演,另外一段二黄唢呐腔,委婉动人,突出了关羽壮美的威武形象。而他所饰演的赵云则威猛神勇,尤其在“火烧连营寨”一场中,跌、打、摔、扑俱全,充分展示了武老生的武功功底。此次复排特别邀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尹培玺担任该剧的艺术指导。 来源:中国戏剧网
张火丁建议粤剧改成普通话,红线女当场否定
《山乡风云》北京献礼 有人建议粤剧念白改普通话 8月18日、19日晚,经典粤剧《山乡风云》在北京解放军歌剧院连演两晚,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粤剧大师红线女亲自督阵来到北京,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个戏能有近半个世纪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剧本好,剧本是一剧之本嘛,而这次进京的版本,无论是舞美、音乐还是演员的表演都让这个经典剧目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沈远安) 《山乡风云》三次进京 《山乡风云》首演于1965年,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罗品超、文觉非、罗家宝等担任了第一代主角。1965年底,《山乡风云》首次到北京演出时,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赞扬。2007年,广东粤剧院汇集全省粤剧精英,历时半年重排了红色经典粤剧《山乡风云》。2007年10月,《山乡风云》第二次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隆重上演。此次为了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山乡风云》在演员方面作了大幅度调整。主要演员全部由广东粤剧院下属三个团的现职演员担任,游击队女连长刘琴由国家一级演员蒋文端饰演,何奉由曾获“梅花奖”的姚志强饰演,优秀青年演员彭庆华、曾小敏分别饰演黑牛和春花。 当晚的演出,虽然北京观众听不懂粤语,但在字幕的帮助下,依然对剧情看得津津有味。蒋文端的唱腔和结尾的一场武打戏,都赢得了观众的掌声。18日晚演出后,红线女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个戏能几十年不衰,主要是剧本太好了,她说原作者吴有恒当年就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司令员,带兵打战,很熟悉这样的生活,此外他本人又很懂音乐和粤剧,所以《山乡风云》是有生活、有思想的一个戏。而现在的第三代演员的表演,在没有脱离原来的基础上,依然有很多跟上时代的东西。 张火丁建议念白改成普通话 18日晚,著名京剧艺术家刘长瑜、杨春霞、刘秀荣、张火丁以及戏剧名家郭汉城、赵景勃、谭孝曾、李维康、李祖铭等观看了《山乡风云》。当晚演出结束后,张火丁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听不懂粤语,但觉得这个戏在多年后重新包装,视觉和听觉上都很有冲击力。当记者问到听不懂粤语,有没什么办法解决时,张火丁说,唱腔是不可能改的,而且演员唱的时候比较慢,所以看字幕能跟上剧情,但念白快的话就不一定能行了,她曾建议粤剧现代戏的念白可否改成普通话,但遭到了红线女的反对。 红线女说,如果念白改成了普通话,就不是粤剧了。红线女开玩笑说,可以让非粤语地方的观众学粤语。她说,上个世纪60年代来北京首演《山乡风云》时也是靠字幕让观众了解粤剧的。 来源:中国戏剧网
《曹操与杨修》演绎中国秦腔五百年
连日来,兰州大剧院艺术节好戏连连。重头剧目《曹操与杨修》可谓精彩绝伦,这个以京剧移植的剧目让市民们真切感受到秦腔的朴实、粗犷、细腻,而这门艺术也道出了五百年的秦腔目前的状况。 “高原风”也有婉转与迂回 六日,甘肃省著名戏剧评论家李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多人误以为秦腔就是扯开嗓门大喊,没有柔情与哀思。其实不然,在秦腔五百年的发展中,秦腔最早是以表演女人而出名。清代秦腔名旦魏长生在乾隆四十四年时于京城称雄戏坛,他创作的经典女人形象惟妙惟肖,轰动京城。 “杨修进京兮,已然半载;军粮战马兮,何曾筹来。夙夜徘徊兮,孟德颜改;百转柔肠兮,难解愁怀。”《曹操与杨修》剧中,缓慢的节奏,婉转的唱词,在曹操的妻子倩娘口中娓娓道出,让人惊觉秦腔也有昆曲的隽永与柔情。 李智称,秦腔宽音大嗓、高亢激昂,用奔放的唱腔抒发着西北高原和西北汉子的情感与豪情,展现出西北地区茫茫旷野的地理风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腔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细微的变化,现在的秦腔已经取消了地方方言,统一用陕西方言,表演也更加专业、细腻与考究了。同时,不再固步自封,开始移植其他门派,从其他门派中吸取其精髓。 体现古典与现代的综合艺术 “秦腔已不再是走穴跑场、粗制滥造的班子了,通过五百年的发展,它已然成为一门古典与现代的综合艺术。”这次艺术节组委会宣传组组长赵文说,继北京、西安演出之后,《曹操与杨修》首次在兰州演出,包括乐队共一百六十多人。该剧是从上海京剧院买来版权,由京剧移植过来的剧目,从唱词的押韵到对白都有很多改动,移植作品会让优秀的剧目更好地呈现出艺术的多样化。 这次演出的配乐指挥王学诗说,现在的戏曲配乐一般只有十七八个人左右,但像这次演出配乐达到七十多人在戏曲演出史上还是很少见的。传统的乐器已经难以完全表现故事及人物情感,所以这次在传统乐器上加入了很多西洋乐,中国的民乐和西方的管弦乐合作,对于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情感情绪都有很好的烘托与渲染,作品也更加精致与完美。 观众陈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秦腔和小时候听的确实不一样,比如在这部戏里就加入了很多幽默元素,根据人物的来历背景设置了能代表他们的语言和行为,让严肃的剧目不再那么沉重。 兰州大学一名戏曲爱好者表示,在声光电的完美配合下,秦腔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华丽,在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中,秦腔会走向更加辉煌的历史时刻。(朱世强) 来源:中国戏剧网
上一页
1
2
...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共 1067 条
备案/许可证号:
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