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退出登录
会员注册
搜索
首 页
戏曲新闻
视频欣赏
经典唱段
伴奏下载
团体简介
人物简介
戏迷天地
访谈采风
唱段唱词
唱段曲谱
上党戏曲论坛
收起
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最新推荐
上党梆子《秦香莲》中
上党梆子《秦香莲》下
上党梆子《潘杨讼》调寇
上党梆子《三关排宴》排宴
上党落子《红灯记》上
上党落子《红灯记》下
跟我学(三关排宴)
泽州鼓书《吃嘴老婆哄夫郞》
马街书会被命名为特色文化基地
京剧“荀派”掌门人孙毓敏第86位弟子宋蕊西安拜师
梅兰芳大剧院将大幅下调票价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3)》正式发布
文化部人事司关于公示2013年度文化部优秀专家人选的通知
2013年度文化部优秀专家人选公示名单(95人)
菏泽市地方戏曲研究院成国家公共文化政策基地
株洲:免费周末剧场首演受欢迎
戏曲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戏曲新闻
晋剧表演艺术家孙昌一次收受8名弟子
说到晋剧行当里的须生演员,戏迷朋友们肯定会联想到《打金枝》里的唐王,《三娘教子》里的薛宝等等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昨天上午,有省晋剧院梅兰芳剧场以成功塑造唐王、薛宝等须生艺术形象而闻名的晋剧表演艺术家孙昌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 名家收徒,传经传艺历来是梨园戏界的一件盛世,而作为我省德艺双馨的晋剧表演艺术家孙昌一次收受8名弟子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孙昌以细腻委婉的唱腔、出神入化的表演形成了自成一派的表演风格。今天收受的8名弟子也以须生、老生唱功表演见长。 这是山西台报道的
高平市上党戏迷协会正式成立
(本网讯 通讯员申陵锋报道)冬日煦人,上党戏迷又逢盛事。11月12日,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高平市上党戏迷协会在高平市人才中心正式成立。这是继晋城市上党戏迷协会、长治市青年戏迷协会成立以来,上党戏迷成立的第三个戏曲社会团体。 原高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常全喜,高平市政府副市长王胜利,高平市政协副主席许永忠及高平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戴建民出席大会并讲话。大会由高平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德峰主持。 上午9时,军乐声声,礼炮齐鸣,大会在一派喜庆的气氛中开始。首先,协会筹备组介绍了协会筹备基本情况,高平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领导宣读了“关于成立高平市上党戏迷协会的批复”,高平市民政局领导宣读了“关于同意登记高平市上党戏迷协会的批复”。大会表决通过了《高平市上党戏迷协会章程(草案)》和协会第一届理事建议名单,选举产生了协会第一届领导机构,原高平市东城办事处党委副书记、城东党总支书记蒋民富当选为主席。会上,新当选的协会主席还为协会顾问、名誉主席、名誉副主席颁发了聘书,并为高平市上党戏迷协会正式揭牌。晋城市上党戏迷协会会长张付军、长治市青年戏迷协会会长焦新育分别宣读了贺信,祝贺高平市上党戏迷协成立。蒋民富主席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积极作为,开拓进取,认真学习晋城市上党戏迷协会的先进经验,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为传承地方文化、弘扬上党戏曲做出新贡献。 新当选首届高平市上党戏迷协会会长 蒋民富 最后,王胜利副市长对协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协会的成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架起了政府及专业团体与戏迷票友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为建设“戏剧之乡”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要求协会要认真履职,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为戏迷票友办好事、办实事,推动高平戏剧事业再上新台阶。 中午,参加大会的全体人员在重庆大酒店进行了就餐。餐间,戏迷们互相认识、互相交流,其乐融融。 下午,来自晋城、高平、长治三地的戏迷票友及高平戏曲名家陈素琴、杜建萍在高平市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演唱活动。高平市政府副市长张晋文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和新当选的协会领导及200余名戏迷一起观看了演唱,掌声雷动,气氛热烈。 附:高平市上党戏迷协会首届领导机构名单顾 问:常全喜(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名 誉主 席:张晋文(市政府副市长)副 主 席:张来保(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主 席:蒋民富(原东城办事处党委副书记、城东党总支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德峰(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副 主 席:秦皓宇(南城办事处人大主席) 梁丑仁(市人社局党组成员、人才中心主任) 申小才(市全兴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建基(市夕阳红剧团团长)秘 书 长:秦皓宇(兼)副 秘书 长:王慧玲(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股副股长) 张永刚(高平三中教师) 张俊峰(原宰李村负责人)
谭鑫培古戏楼江夏落成 京剧谭门传人本月“踩台”
湖北日报讯 (记者夏永辉、通讯员王玉华、周虹、刘雄)雕梁画栋之间,咫尺戏台演绎世间百态;八仙方桌之侧,咚铿戚声尽绽京艺神韵。昨日,国内最大的古戏楼——武汉市江夏区谭鑫培古戏楼开门迎宾。 该戏楼位于江夏区纸坊街谭鑫培公园,主附楼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前后广场、绿化景观及水域占地210亩,总投资5000万元,戏楼可同时容纳500人品茶观戏,规模超过颐和园、湖广会馆等古戏楼。 本月17日、18日,北京京剧院将在该戏楼演出传统折子戏两场,分别是《定军山、赤桑镇、春秋亭》及《游龙戏凤、三岔口、大登殿》,京剧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第七代传人谭正岩届时将登楼“踩台”。
纪念“戏王” 送戏下乡 纪念“戏王”赵清海诞辰130周年
“走,瞧戏去。”10月28日晚,陵川县平城镇杨寨村的李志修大爷吆喝左邻右舍几声后,撂下碗筷,搬上小马扎就急匆匆地往戏台赶去。 杨寨村是上党“戏王”赵清海的故乡,也是我市537个文化低保村之一,村里老少都是戏迷。为纪念“戏王”赵清海诞辰130周年,10月28日,市上党梆子剧团70多名演职人员乘着大篷车“送戏下乡”到杨寨,为这里的父老乡亲演出了5场经典剧目。 “我15岁出道,已唱了20多年戏,尽管下乡演出条件艰苦,但每当站在乡间的舞台上,听到观众的喝彩和鼓掌,就会找到一种特别的温暖。”主攻武旦的演员常霞一边娴熟地往脸上涂着油彩一边对记者说:“我们剧团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活跃在农村,虽然辛苦但也很快乐。” “上党梆子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一脉,老百姓喜闻乐见。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强力实施‘文化低保’工程,给上党梆子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演出院团因此拥有了固定的台口,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双赢。”团长张保平表示,作为一名戏曲工作者,每当看到老百姓津津有味地听戏看戏,心里就感到莫大的安慰。 晚上8时许,舞台上锣鼓一响,好戏登场,一折折经典剧目精彩纷呈。一时间,台上锣鼓喧天,台下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据了解,我市自2008年启动“文化低保”工程以来,“送戏下乡”活动共为全市537个文化低保村送戏1298场,50多万农民得到了文化滋养。 “以前没戏看的时候,村里人农闲时不是在家打麻将,就是靠在墙头晒太阳。自从‘送戏下乡’活动开展以来,我们这些老头乐坏了。”一说起送戏下乡,李大爷就乐得合不拢嘴。(太行日报记者 杜艾戎)
上党梆子剧团纪念上党戏王赵清海诞辰130周年
10月28日晚上,由上党梆子剧团组织的纪念上党戏王赵清海诞辰130周年演出活动在上党戏王赵清海的出生地——陵川县平城镇杨寨村正式拉开帷幕。这同时也是我市实施文化低保工程的又一惠民活动。 赵清海生于1881年,逝于1939年,是上世纪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工须生,兼演小生、大净。山西陵川人。13岁学戏,17至18岁初露头角。又投名师徐全虎门下深造,表演艺术有长足进步,成为上党梆子盛极一时的须生,长期任高平三乐意班掌班。他功底扎实,做戏细腻,行腔婉转流畅,吐字熨贴自然,嗓音清脆悦耳,演唱声情并茂。在《雁门关》、《赏花楼》、《混冤案》、《一捧雪》、《清河桥》、《白玉带》等剧中,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赵清海作为上党梆子剧种近代的一位代表人物,在上党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上党地区广大群众的尊重和爱戴,被誉称为“上党戏王”。 据悉,这次纪念演出活动也是我市实施文化低保工程的又一主要内容,旨在让更多的边远山区的农民朋友看到大戏。记者在现场看到,台上演员演得认真、台下观众看得入神。广大村民对这场丰盛的文化大餐大呼过瘾。(撰稿:赵立强)
忻州市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成立
10月26日上午,忻州剧院门前广场,北路梆子等传统戏曲的演唱和一个个精彩文艺节目吸引了很多市民驻足观看。在热烈的气氛中,忻州市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暨北路梆子一团、二团正式改制挂牌成立。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市直院团体制改革的结束。 忻州市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院长王建中表示:“忻州市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成立后,将致力于保护、传承、研究、振兴北路梆子剧种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组织北路梆子剧目的收集、编排、保存、整理等工作,完成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研究院将加强艺术队伍的建设,以弘扬主旋律、铸建民族灵魂为己任,展现时代风貌,力争推出一批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俱佳的优秀作品。” 为庆祝研究院和剧团正式挂牌,忻州市委宣传部和忻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特发来了贺电,贺电里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出对文化创新创造前所未有的重视。忻州市北路梆子戏剧研究院团的成立,对弘扬和扩大北路梆子的影响,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北路梆子是享誉全省的古老剧种之一,传承和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改革体制、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希望改制后的研究院和剧团做到以戏为业,以院(团)为家,主动适应群众需求,提高艺术质量,一专多能、人尽其才,形成北路梆子“春花烂漫”“争奇斗艳”的喜人局面。
晋剧《大红灯笼》亮相第12届中国戏剧节
24日晚,晋剧《大红灯笼》在重庆举办的第12届中国戏剧节上亮相。作为山西惟一入选的剧目和参赛院团中惟一的民营文化企业,该剧与包括7家国家直属院团在内的其他28家院团同台竞技。 晋剧《大红灯笼》是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创作的,由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史佳花领衔,胡嫦娥、苗洁、武凌云联袂主演,四朵“梅花”共同演绎了一部反封建、求解放、要民主、追光明的人间正气歌。该剧在赛后应四川省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联邀请,赴成都演出,并为在祖国西南工作的山西籍同乡送去久违了的乡音乡韵,充分展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和民营文化企业发展风采。
大型蒲剧现代戏《祝你幸福》亮相京城
前晚,中共运城市盐湖区委、运城市盐湖区人民政府带着65万盐湖人民的深切情谊,带领盐湖区蒲剧团来京参加“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为首都人民和各位同乡倾情演出新编现代戏《祝你幸福》。该剧通过前后两个家庭、三个人之间的悲欢离合,由家庭这个层面诠释了幸福的含义和对幸福的把握。对在如何经营人生、如何珍惜情感、如何懂得感恩,最终获得家庭幸福人生美满上有所启迪。 梨园歌盛世,蒲苑展新姿。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2003年重新组建以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扎根基层、扎根人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在孔向东团长的带领下,团结拼搏、苦练内功,精心打造了《赵氏孤儿》《清风亭》《火焰驹》《苦情》等一大批蒲剧经典剧目,每年下乡演出场次多达300余场,唱响了三晋大地,唱红了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是盐湖人民引以自豪的蒲苑奇葩。孔向东团长是蒲剧界的后起之秀,于2009年夺得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是河东蒲剧界的第六朵梅花,他不论出演小生、须生、还是老生,都唱念俱佳,演一角,红一角,被蒲剧爱好者称为“三生红”,并有着山西戏曲演员“男一号”的美誉。
京剧名家徐少安,徐艳芳喜收六名票友新徒
昨日下午,文峰街道联谊路社区京胡悠扬,气氛喜庆。著名京剧演员徐少安、徐艳芳喜收6名票友为徒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徐少安、徐艳芳在京剧舞台已辛勤耕耘50多个春秋,深受戏迷观众的喜爱,现担任扬州新闻票房戴春林京剧团艺术顾问。中青年票友凌云霞、陈志玲、张灵、查银华、张甫太、潘道蓉酷爱国粹京剧,噪音、扮相等基本条件较好。 拜师仪式简朴且隆重。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师徒简况,徐少安、徐艳芳向徒弟们赠送了京剧资料、碟片,徒弟们 向两位老师奉上清茶,并行叩拜礼。师徒们谈了近期的传学艺打算。名家名票徐云鹏、韩峰、贾健明、陈久珑、李翠芳、陈永生、黄翎、王天玲、司立铭、施卫星、徐萍等莅临祝贺,并演唱了拿手名段。 在名家名票李金声、刘言思、吴文兴、龚瑞华等精采伴奏下,徐少安、徐艳芳对学生们演唱进行点评并示范演唱,使票友们获益匪浅。
上党戏剧院集中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本网讯 郭志强)10月20日上午,山西省上党戏剧院召开全院干部职工会议,集中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和人民日报社论。 晋城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兼上党戏剧院院长张红君主持会议,并领读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人民日报社论《迈向社会主义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张红君指出,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体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了文化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张红君要求,要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准确把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准确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部署,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搞好本职工作,为提升晋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作出我们的贡献。 张红君强调,要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为动力,集中精力抓好当前的工作。检查落实年度制定的任务和目标,没完成的要加快进度,尽早完成。对《上党梆子剧本选(二)》和《上党戏剧》杂志进行了进度检查和后续工作安排,并对参加省“杏花奖”的演出团体和演出剧目进行了通报。要抓住年底不多的时间,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圆满完成全年的工作计划。
豫剧《程婴救孤》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献礼演出
10月6日、7日,“庆祝新中国成立62周年国家舞台精品剧目《程婴救孤》大型献礼演出”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中国剧协副主席、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领衔主演的豫剧《程婴救孤》为首都观众送上了一道可口的豫剧大餐。 《程婴救孤》进京演出引起了京城戏迷的追捧。演出门票在国庆长假之前就在国家大剧院官网上被抢购一空。离开演还有半个多小时,国家大剧院门前已经聚集了不少戏迷。演出中,程婴的扮演者李树建苍凉激越的唱腔深深吸引了观众。随着一波三折的剧情和声声泣血的唱段,观众时而潸然泪下,时而激情澎湃,全场鼓掌达30多次。 《程婴救孤》改编自传统剧目《赵氏孤儿》,讲述晋国忠臣赵氏一家300余口被奸臣屠岸贾所害,程婴等人慷慨赴义、冒死救孤,与屠岸贾展开了一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壮烈斗争。豫剧《程婴救孤》把古老故事用现代理念重新打造,内容上保留并强化了程婴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忠义和牺牲精神。该剧先后荣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并先后到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地演出。
首届中国戏曲票友联谊大会
10月15日,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和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温州鹿城京剧会馆与温州市戏曲民间职业剧团协会和中国京剧艺术网联合承办的“首届中国戏曲票友联谊大会”将在东南大剧院拉开序幕。本次来温参加联谊大会的有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山东、云南等全国26个省市的京剧名家和著名票友代表,人数之多,规模之大,是温州京剧界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民间戏曲展示活动。 据本届联谊大会的总策划人(中国京剧十大社会活动家,温州鹿城京剧会馆会长,温州自动化仪表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唐陈弟先生介绍,本届联谊大会演出被纳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文化厅和温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戏曲南戏故里行”活动内容,演出时间从10月15日晚开幕至10月19日结束,共5天时间,每天两场(下午与晚上)。 “温州人能唱京剧”这一现象也吸引了云南、内蒙、甘肃、黑龙江等地的戏迷票友赶赴温州参加盛会,进行艺术交流。唐陈弟先生还透露说:“本届联谊大会最引人注目的是天津冯铭轩等七位中国京剧神童也将聚首鹿城,参加本届联谊大会的开幕式演出活动。七童星将演出《锁五龙》、《穆柯寨》、《击鼓骂曹》、《打虎上山》、《杨门女将》、《空城计》、《穆桂英挂帅》等京剧名段,他们的精彩演出将会让温州观众一饱眼福。”
马金凤“因豫剧而年轻,豫剧因她而璀璨”
马金凤:愿为豫剧再挂帅 9月29日,采访年届九十的豫剧大师马金凤时,记者很是担心老人家的身体是否撑得住。马金凤的女儿马汎浦事先要求采访尽量简短。然而,老人家的一句话打消了大家的顾虑。“我的身体一直很好,耳不聋眼不花。请大家放心,碰到合适的机会,我还会再登台为大家演唱。”说完,一段经典的《穆桂英挂帅》从她口中飘出。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上,马金凤与台湾的豫剧大师张岫云一同收获了“豫剧艺术终身成就奖”。 “昵称:剧坛寿星;美誉:洛阳牡丹。她因豫剧而年轻,豫剧因她而璀璨。她拥有四代观众,她寄托着五大名旦的历史挂牵。马派艺术溪成河,河成江,江成海,她仍然在挂帅,她演绎着九十登台的梨园神话。她是不老仙。”在颁奖典礼上,一段颁奖词让全场掌声雷动。对于荣誉,贵为国宝级艺术家的马金凤说:“获得终身成就奖,是党和人民对我的鼓励和肯定,我十分开心、感动。只有唱好戏,才能回报这种厚爱。” 唱了80多年戏的马金凤,如今依然活跃在舞台和讲台上。女儿马汎浦说,为了唱好戏,母亲从来烟酒不沾,也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其实,“金嗓子”绝非天赋,而是磨炼中得来的。马汎浦回忆说,母亲眼中只有戏。“我小时候常年跟姥姥一同生活,一年只能见母亲3天。那时候,我甚至无法理解母亲为什么将戏看得比自己的儿女还重要。但只要是戏迷有要求,母亲都尽量满足,她不止一次只为一个戏迷表演。母亲心里无时无刻不装着豫剧、装着观众,也正因此,观众才敬她、爱她。” 如何把豫剧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是马金凤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马派永远不关门。谁只要真心想学戏,我都会认真教授。希望有关部门能组织培训班,请老艺术家们分期分批授课,使年轻演员进步更快。”她说。
“陕西省秦腔演唱大赛”业余组比赛火爆谢幕
经过30余场激烈的角逐,“陕西省秦腔演唱大赛”业余组比赛圆满落下帷幕。无论是春节前举行的专业组比赛,还是现在的业余组比赛,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看秦腔、唱秦腔、聊秦腔”成为古城西安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刚刚落幕的业余组比赛中,经过几轮严格、激烈的评比,最终10名选手获得“最佳演唱奖”, 40名选手获得一等奖。陕西省高校戏曲研究会和国色天香影像设计工作室荣获优秀组织奖,杨凌示范区文化馆、西安大雁秦声自乐班、夕阳红秦腔自乐班、“大秦之腔”北京青年研习社荣获组织奖,陕西雨田民间文化艺术传播公司和长安剧团乐队荣获集体贡献奖。同时,在选送单位中评选出7名优秀组织工作者奖。 纵观业余组整个赛程,有五个显著特点: 一、涉及面广泛。大赛自3月25日开赛以来,就吸引了全省各地600余名选手,不仅有西安及周边地区的,还有延安、汉中、渭南、宝鸡、安康、咸阳等地的,更有北京的秦腔戏迷参赛。艺术不受行业限制,这一点在大赛中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公务员、教师、农民、学生、厨师、白领,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行业。这些选手,最大年龄81岁,最小6岁,老中青少四代同台,展现着秦腔艺术的永恒魅力。 二、年轻面孔增多。众所周知,如今的戏曲艺术无论是演员,还是戏迷、观众,年龄层都比较大,也难怪有人说“戏曲是中老年的艺术”。而本次大赛最让人欣喜的一个现象是,选手、观众中年轻面孔多了。19岁的王团、辛亚飞,二十出头的付文利、高超、曹佳,刚过而立之年的高军博、王涛、车国强等等,每一场比赛都会有很多年轻戏迷、观众捧场。他们中有在校学生,也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白领。同时,还有很多跟随爷爷奶奶来看戏的孩子,两三岁的、五六岁的、十来岁的,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秦腔观众群的培养是极有益处的。 三、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生旦净丑,行当齐全;“肖(若兰)派”、“小肖(玉玲)派”、“余(巧云)派”、“马(友仙)派”、“郭(明霞)派”,流派纷呈,是本次大赛的又一个特点。选手门不仅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戏,还充分展现了不同行当和流派的特有魅力。小生戏《白逼宫》《周仁回府》、须生戏《打镇台》《辕门斩子》、花脸戏《铡美案》《斩单童》、丑角戏《张良卖布》《拾黄金》、正旦戏《三娘教子》《庵堂认母》等不同行当的经典唱段,让观众沉浸在优美的秦声秦韵中。《藏舟》《火焰驹》《三上轿》《洪湖赤卫队》《赶坡》等流派唱段更是让观众欣赏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唱腔韵味。 四、观众热情高涨。每一场比赛,提前一个小时座位就被观众抢先“占领”,来晚的只能带着小板凳、小椅子自行解决,或者是席地而坐。不论刮风下雨,现场都会被观众的热情所包围。台上选手尽情演唱,台下观众随声哼唱,叫好声、掌声不绝于耳,约有万余人亲临现场观看了比赛。 五、演唱水平提升。本次大赛虽为业余组,但选手们的唱腔却丝毫不亚于专业演员,尤其是中青年选手。其中,有很多选手都拜师老一辈艺术家,接受专业指导。余巧云、马友仙、肖玉玲、贠宗翰等艺术家的学生们纷纷参赛,展现流派所长。评委展运华评价他们说:这些选手的唱腔很有味儿,吐字清晰,还颇有老一辈艺术家的风格。如果在发音、气息等方面多加注意,一定会更有发展。因此,省振兴秦腔办公室准备组织举办戏迷演唱培训班,邀请秦腔艺术家授课指导,提高业余演员的演唱水平,深入普及秦腔艺术。 “陕西省秦腔演唱大赛”从去年12月底开始到现在,不仅推出了一大批专业、业余秦腔新秀,充实了秦腔队伍,还让西北人民和全国观众再次领略了秦腔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期的崭新魅力。同时,对秦腔艺术的普及、弘扬和传承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推动陕西文化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更为即将于8月下旬在西安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省秦腔演唱大赛火爆落幕,全省秦腔音乐演奏大赛即将开场,紧随其后的全省舞台美术大赛等系列活动也将有条不紊地进行。
《梨园春》10月9日起将重磅推出“豫剧在全国”系列节目
2011年10月9日起,《梨园春》将重磅推出“豫剧在全国”系列节目,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河北、山东、山西、台湾四个省份作为本次系列节目的对象,四期节目将选取四种不同的节目形态,完整体现四大军团的不同文化特色。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他们散布在全国各地,根据当地的文化形态、风土人情的不同,孕生出各异的豫剧表现形式。 《梨园春》栏目这次举行“豫剧在全国”系列节目,是对中国豫剧军团盘点的开始,也是吹响了豫剧在全国的集结号,让观众认识豫剧在全国的影响力、艺术创造力和群众基础。既展示近年来我国豫剧艺术繁荣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成就,同时也能有效地宣传豫剧艺术团体的繁荣发展,成为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推动中国豫剧事业的持续繁荣发展。
上党梆子《长平悲歌》研讨会在并举行
本报讯 (记者李晓芳)9月30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戏剧家协会在并举行新编上党梆子历史剧《长平悲歌》研讨会。专家们认为,全剧以战国时期经典战例“长平之战”为背景,首次将秦杀赵兵四十万的惨烈史实呈现于戏剧舞台,在题材选择上有新突破,而且全剧唱腔设计、舞台灯光、服装道具等整体风格统一。(山西日报)
上党梆子《长平悲歌》省城首演
以史为鉴 警示后人 本报讯 (记者李晓芳)9月28、29日晚,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创作演出的新编上党梆子历史剧 《长平悲歌》在省演艺中心首演。原省级领导范堆相、赵凤翔和省城近3000名观众观看了演出。 《长平悲歌》以战国时期经典战例“长平之战”为背景,将秦杀赵兵四十万的惨烈史实呈现于舞台,警示人们:究竟应该如何选人、用人。人选对了,惠及众生;人选错了,遗祸无穷。全剧以史为线,以情动人,在“战与不战”“见与不见”“走与不走”三个关键的抉择点上,家国为重、忍辱负重、忠诚坚毅的老将廉颇深深打动观众,剧场一片啜泣声,随之是震耳欲聋的掌声。(山西日报)
文化厅召开“文化惠民、送戏到村”活动总结大会探索建立文化惠民长效机制
为全面展示“文化惠民、送戏到村”活动成果,总结文化惠民活动经验,探索建立文化惠民的长效机制,日前,省文化厅召开了“文化惠民、送戏到村”活动总结大会。文化厅厅长张明亮、厅纪检组长李春荣、副厅长赵银邦、山西演艺集团董事长贾新田,相关各市文广新局分管领导,“文化惠民、送戏到村”活动联络员和参加演出的文艺院团代表出席了会议。 与会人员一起参观了“送戏为百姓服务、百姓为送戏喝彩”展览,观看了“文化惠民、送戏到村”活动专题片,参加惠民活动的院团代表和联络员代表发言,分别就惠民活动的组织、演出和联络工作等方面交流了各自的体会和经验。联络员代表、山西省网络文化中心主任张建刚在发言中说,我们在这次文化惠民活动中,除运用传统方法宣传报道活动外,还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介及时报道、宣传惠民活动的最新进展,与广大观众形成现场和场外适时的互动效应,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观众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效地推动了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 副厅长赵银邦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这次“文化惠民、送戏到村”活动的广泛开展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实践证明,厅党组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决定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将继续面向基层、重心下移,把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我们要不断总结文化惠民活动的成功经验,比如在这次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联络员制度、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推动活动的方法、把“送文化”与“种文化”、“育文化”结合起来的有效模式等,积极探索建立文化惠民的长效服务机制。赵银邦强调,这次“文化惠民、送戏到村”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把活动的成功经验推广开来,将文化惠民活动长期、深入地搞下去,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省文化厅组织的“文化惠民、送戏到村”活动,自8月8日在全省7个市32个村开展以来,共有省、市、县三级15个专业艺术院团参加,演员达1000余人,演出120余场,观众近60万人次,受到了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山西演艺集团集中展演优秀剧目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9月26日至10月5日,山西演艺集团将举办2011“华彩金秋”优秀剧目展演活动,这是山西演艺集团打造艺术品牌、展示整体形象的重要举措。展演期间,包括话剧《立秋》、晋剧《武则天与狄仁杰》、民族交响音乐会《黄河的记忆》、民族交响音诗《关公》、歌舞《黄河情韵》、笑剧《咱爹咱妈》、上党梆子《长平悲歌》,以及京剧精品折子戏《钓金龟》、《坐宫》与《扈家庄》,让广大市民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一流水准的精品演出。 山西演艺集团于今年4月正式揭牌成立,是我省六大文化企业集团之一,是在省晋剧院、省歌舞剧院、省话剧院、省京剧院、省曲艺团省直五大院团基础上整合组建而成的。成立之后,他们便积极探索演艺市场规律,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以创作“三个一批”为目标(即创作一批反映山西历史文化底蕴的舞台文艺精品,创作一批反映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经济建设取得新成就的文艺作品,创作一批为山西旅游服务的文艺作品),努力出人出戏出精品,力争打造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国有演艺文化龙头企业。 我省将把此项展演活动打造成山西演艺文化品牌,力争每年都举办一次,从而“让它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成为山西文化的一张名片”。
高平鼓书《谷子好》入选中国曲艺节
第七届中国曲艺节将在10月19日举行,高平鼓书《谷子好》入选曲艺节,并将成为开幕式表演节目,届时全国亿万观众可通过央视荧屏领略高平鼓书的魅力。 近日,高平市科兴文艺演出有限公司(原高平市文工团)收到中国曲艺家协会邀请函,由赵树理作词、该团表演的高平鼓书《谷子好》经层层遴选,最终入围今年10月19日至24日在浙江绍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曲艺节,并将代表我省参加开幕式演出,中央电视台将在黄金时段播出开幕式盛况。 据介绍,高平鼓书流行于高平一带的说唱曲种,有器乐伴奏以唱为主,曲调高昂,旋律优美,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司剑虹
上一页
1
2
...
33
34
35
36
37
38
39
...
53
54
下一页
共 1068 条
备案/许可证号:
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