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关于京剧进校园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30 00:10: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张付军

       封  杰   刘向东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京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还有着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历史文化内涵,是一种有结构、有内容、有功能且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如今,已经推进了20多年的京剧进校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一项长久战略,直观看,京剧进校园大多还是以表演和讲座为主导方式,反观其效,似乎远远不够。


       京剧文化中的多元性,包含的文化构成、艺术形式、思想内涵、社会作用都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特质。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中凝结的艺术精华,展现了民族精神和人文景观。我们常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一个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才能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通过京剧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来认识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


       从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说,通过精练的“四功五法”以达到“无动不舞、无声不歌”的艺术表现,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有着独树一帜的艺术地位。中国京剧包含了各种艺术元素,形成了一种集大成的艺术特色。


       京剧中的很多元素都有着久远的历史传承,如京剧中的“念”,实质上是用“吟”的方式来烘托艺术感染力。这种表现形式源自唐诗宋词的吟诵传统,甚至更远至屈原的《离骚》《橘颂》的吟诵方式。大家可以听听京剧《四郎探母》中杨延辉的白“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一阵风”,《逍遥津》中汉献帝的白“太阳一出照万方,寡人有道坐许昌”。这些“白”实质上就是“吟”的艺术表现风格。还有像《珠帘寨》中李克用唱的[点绛唇]:“威震沙陀,平定干戈,朝饮宴,夜夜笙歌,宫中多快乐。”这些形式既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更是历史文化的延伸。


       京剧的思想性是京剧文化的灵魂,它所承载的中国历史故事精彩纷呈,使京剧表现内容十分丰富,也更有戏剧效果,在这些历史故事中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在京剧演出的剧目中,以宣扬儒学思想为基础,以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悌等为宣传导向,舞台上塑造的无数鲜活的艺术形象,有《铡美案》中秉公执法的包拯,《文天祥》中刚正不阿的文天祥,《满江红》中精忠报国的岳飞,《锁麟囊》中慷慨善良的薛湘灵和知恩必报的赵守贞等等。这些戏在思想内容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对观众有很重要的思想归化和教育意义。在京剧每一出戏里都可以找到惩恶扬善、感恩敬畏、行善积德等思想内容,这些东西都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京剧文化的真正内核,也是京剧能够长久流传的本真。


       京剧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近两百年的社会主流文化,就是因为京剧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可以说京剧是一种伟大的存在,这样的文化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东西,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使然。


       京剧有着很丰富的文学性,其中深藏着“挖不绝”的文化。经过一代一代老艺术家的不断创新和研磨,逐渐完善了京剧中的文学之美。例如,传统戏《武家坡》中的薛平贵在回到家乡后,与发妻王宝钏交谈的过程中,有一段精彩的“重逢”。薛平贵道:“哎呀且住,想我平贵离家一十八载,不知她的贞洁如何,看这四下无人,我不免调戏她一番便了。”这里用了“调戏”一词,前辈艺术家为了改变薛平贵猥琐和庸俗的人物形象,将其改为“试探”,更符合京剧的艺术品位,也提升了戏的格调。《打渔杀家》中的萧恩“昨夜晚吃醉酒和衣而卧”唱段里的“清早起开柴扉乌鸦叫过”,“乌鸦”原本是渲染生活中的“晦气”,其只是封建迷信的说法,并没有科学性。京剧名家张建国在演出时先将“在河下”改为“衷肠话”,再把“乌鸦叫过”改成“红日似火”,最后是“飞过来叫过去却是为何”改成“众渔民拖鱼网奔赴江河”,既增强了文学性的创作,又符合萧恩父女的生活情景。杨家将的英雄气概世代传扬,在京剧剧目中有大量的题材讴歌杨家将的事迹。但“碰碑”一折中,在演绎杨继业被困两狼山时有句词“寻一个避风所再做计较”有损英雄形象。京剧艺术家李和曾在演唱中改为“待等那援兵到再把贼消”,大大地提高了此时杨老令公的伟岸英姿,使人物更加饱满。


       京剧现代戏同样讲究文学性。京剧《蝶恋花》反映革命先烈杨开慧被反动势力抓捕后英勇牺牲的故事。“送别”一场,剧作家就给“杨开慧”写了一段完全赋予诗韵的唱段:“绵绵古道连天上,不及乡亲情谊长。洞庭湖水深千丈,化作泪雨洒潇湘。”这段唱词是套用了七言唐诗的格式,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仿照了李白的《赠汪伦》。《杜鹃山》中,当雷刚接过杜妈妈递过来的红薯时,说:“久旱的禾苗逢甘霖,点点记在心。”杜妈妈答道:“千枝万叶一条根,都是受苦人。”完全是一种诗化了的艺术。


       京剧还是一种写意的艺术,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与任堂惠在光亮充足下的“摸黑”开打,这完全是在“意”的情景下演员才能够完成,观众也是在“意”的状况下才能够欣赏。《秋江》中的陈妙常和艄公船上的一段表演,演员在念白中行舟,可台上根本既无船又无水,但在演员的表演下,却能让观众看得很明白,这就是京剧“意”的表演之高明,是“意象”和“意境”的精妙结合。


       京剧进校园首先要研究怎样“走进来”,更重要的是再怎样“走出去”。“走进来”是一种宣传教育,“走出去”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年轻人,真正能够走出一条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责任再到发挥文化功能的路子,这才是京剧进校园的真正目标。所以说,京剧只停留在演出进校园,而非京剧“文化”进校园就很难完成京剧进校园的目标。通过更深层次、更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京剧艺术之韵和京剧文化之美,继而成为京剧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这才是京剧进校园的关键点。从社会的长远发展看,一个民族自己的后代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怎么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又如何建设社会文化的繁荣呢?


       随着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战略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力度,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在中小学网络授课中可以看到介绍梅兰芳演出《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的视频,聘请专家讲座、专业院团演出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们产生对京剧的感性认识,但有些东西讲了好多年,却未见成效。如编辑一套真正适合传播京剧文化的教材始终没有得到落实,说明很多人对京剧的文化内涵和作用还缺乏必要的认识,需要加强对京剧文化的理解和重视。


       相对于京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更好地发挥京剧文化的社会功能来说,是相差甚远的。


       对于这项工作,一些学校对京剧进校园确实做了有益的探索,如清华大学将京剧欣赏课提到首位,让学生们通过对京剧的文化了解逐步“走进”京剧,甚至要求学生写出京剧评论文章,来提高学生们的鉴赏能力。鲁东大学的院领导非常重视京剧文化在校园中的普及,并与山东省鲁东京剧文化促进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利用社会文化组织的影响力和社会文化资源,加强京剧进校园工作。衡水学院通过组织学生聆听京剧文化的讲座,来增强学生对传统艺术美学元素的感知。这些做法让校园里有了京剧教育元素,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果无疑是有效的。但这样的做法并不普及,特别是在中小学进行京剧文化教育方面还是十分薄弱,有些工作只停留在表层,怎样强化这一课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尝试。


       从三所大学推进的京剧文化进校园收效来看,并不是年轻人不喜欢京剧。他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来更多地了解历史和文化,懂得更多的为人之道和从中悟出人生之理。


       京剧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理当更加努力地对这一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通过系统、深入、扎实的工作,把京剧文化进校园这件事重视起来、深化下去,实现京剧进校园的真正目的,这是践行党中央文化发展战略,建立中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