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越剧难出新流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46
来源:
编辑:

    不管是今年4月的吕瑞英旦角流派艺术系列演出,还是红火依旧的“越女争锋”,都使“越剧难出新流派”成了今年的热点话题。

  放眼中国各大小剧种,“难出新流派”都是戏曲爱好者心头绕不过去的坎。然而,京剧学者翁思再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人们盼望新流派,实际上是盼望能有好的艺术人才和成就出现,与此相比,要警惕流派这个名号带来的局限。”

  流派多是个性习气

  今年4月,吕瑞英一语惊人:“戏曲的唱腔就是人物的情绪表达,每个人说话方式不一样,唱出来怎么可能一样?我不愿意为了追求流派特色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哪怕因此让这个流派断子绝孙,我也绝不后悔。”
 

  吕派脱胎于袁派,而袁派创始人袁雪芬亦有同样的认知。她希望后辈们认真继承传统,但不要简单地重复前辈。因此,宗师袁派的戚雅仙、张云霞、金采风、吕瑞英等人都纷纷突破窠臼,根据自身特色另立新派。

  翁思再说:“戏曲流派是艺术家个性的表现,但是个性就无法避免自身缺陷。有的流派艺术成就很高,有的流派就是个人习气。”而越剧前辈们也用语言和行动证明,流派,往往局限于自身条件有宽窄大小,而要想发展戏曲,不师其法、只仿其形是行不通的。

  戏曲需要综合创新

  相比吕瑞英期望新人充分施展自身特色的深明大义,许多演员未必能解其苦心。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德君说:“流派的核心,说到底还是表演上的艺术成就。现在分工越来越细,许多演员把唱腔设计、舞台服装、动作造型完全交给了设计师,许多学戏的孩子只是模仿越剧名家的晚年录音,一上来唱得都好像40多岁的人。”回望上世纪越剧黄金时代,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老一辈越剧艺术家从未停止创新。从京昆中学唱腔,从话剧中学布景,从好莱坞电影里学表演……这些改革使越剧在短短数年内发展出十几种流派。

  “许多人都只看到了流派形成后的辉煌,却看不到流派形成前戏曲艺术家采撷众家之长的刻苦,其实这才是真正值得现在的越剧演员学习的地方。”黄德君说。

  市场磨练真功夫

  今天,路头戏走进了剧场,麦克风、电视传媒等辅助品也相应出现,青年戏曲演员磨练的机会大大减少。一位戏迷说:“现在不仅演出机会少,演员拿手的戏更少。都‘圈养’在剧场里,是不能深入观众,了解他们的喜好的。”

  对此,戏曲必须看到市场竞争和艺术发展规律。在群众中摸爬滚打虽然不是一定能诞生新流派,却一定能磨练出好戏、好演员。据袁雪芬的助理介绍,当时雪声剧团里,每人每天两三场戏是起码的,半个月就要排演一出戏,袁雪芬就演过400多台戏,没上过什么学的她到现在还是“一肚子赋子”。

  这个规律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越剧王子赵志刚和越剧明星茅威涛都因为和舞台亲近,才能成为今天广大观众喜欢的红角。“赵腔”、“茅腔”等叫法的出现,更是鼓舞了许多戏迷。不断积累、不断出新,流派出新的“水”到“渠”成也是指日可待。(李峥)

来源:中国戏剧网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