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百年悄然而来, 至今09年已过大半,几次不大不小的零星活动而后, 似乎评剧百年就要如此悄然而去了。
虽然一些研究评剧史的专家学者们对于今天定为评剧百年有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对于个将死之人,他的年龄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能够延续他的生命。
对于评剧,乃至所有的戏曲,我如今抱的绝对的悲观态度。尤其是评剧,在众多曾经的大剧种中,他当是第一个寿终正寝者。无论是客观还是主客的境况,评剧这个剧种面邻的是最恶劣的环境。观众的老代与流失,演员水平的下降,领导观念的落后以及整个队伍内部的腐化,这一切的一切都昭示着评剧的将死之兆。在专家学者们反复探讨着评剧振兴之后,我们似乎已经可以看到,眼前的这个病人已是无药可治了。
一百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当是相当之长,对于一个剧种来说又是何其之短。一百年之中,评剧从兴起到兴盛又走来今日这没落。评剧在一步步的从剧场退出之后,他将走进最后一个存在阶段----网络时代。 80后的一代,我暂且把这一代定义为评剧的最后一代观众,虽然我也不忍如此的称谓,这一代的评剧观众很大一部分或许已经称不上“观众”二字,因为他们基本上或是没有进入剧场看过他们口口声声说喜欢得不得了的评剧,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舍不得钱财走进剧场,而是剧场之内已无评剧而看。与此同时,评剧(或说真正的评剧/传统评剧)也逐渐退出电视以及广播等盈利性媒体,最后惟有网络将成为评剧最后的一个落脚之处。在网络上诸多音像资源的共享,使评剧戏迷们找到了最后的一个安乐之乡。
如果在评剧百年之际开一次研讨会的话,我想主题当从十几年如一日般讨论的“振兴评剧”改为“保护评剧”,讨论的内容也当从谈了多年而无所成效的“剧目创新”改为“挖掘传统”。而对于评剧保护与传播的媒介也应当正式的转移到“网络”上来。我们的专家们,学者们,演员们,领导们,必须要把这个新的媒介重视起来,还是那句话-----“网络”将是评剧最后活动与存在的形式。
郭德纲的“传统评剧抢录工程”真的让我,我想也包括和我一样的很多评戏迷们感激,感动和感慨。感激的是在传统评剧即将失传和消亡之际,终于有人认识到了保护传统的重要性,就凭着这一点,我们可以说老郭是一个真“艺人”。感慨的是做这件事情的居然是一个曾经唱过评剧的相声演员,以私人的能力办起了这件事情,我们剧团在做什么?在忙着从国家挤出点纳税人的钱财排几出“辉宏巨作”以争取到梅花奖,文化奖,精品工程奖。真正为了评剧的能有几人呢?郭德纲的“传统评剧抢录工程”无疑是对评剧界一个及其辛辣的嘲讽。
可惜的是老郭录完的几出戏我们一直无缘得见,等待出版……
通过郭德纲的“传统评剧抢录工程”我们似乎可以看得到一个问题,对于评剧的保护国家剧团已经无所指望,他们能做的只是喊喊口号而以,真正做事的则是一些有能力个人,网络评剧的发展也正印证了这一点。由评剧爱好者自主发起的网站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珍贵音像资料现身网络,可以说网络培养了一批新的戏迷,一批“见多识广”的戏迷。他们知道的演员,听过的唱段,看过的录像要比他们上一代的戏迷多得多,但是他们却没有机会去直正地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剧场中的戏剧)。这便是“身逢末世”的一代戏迷。
随着网络上评剧资源的丰富,一个以网络为介质的评剧资料库初具规模,然而这个资料库现在还显得有些凌乱和单薄。而建立一个真正的“评剧资料库”在我个人看来是网络评剧人应当意识到的最高目标,这样的一个资料库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把我们现在还留存的录音、录像、文字等资料集中在一起,以供后人。我想对于评剧来说这将是一件“名垂请史”之功,这是我们能为子孙所做的最大一件关于评剧之事,这也是我们在这个时代能够真真正正为评剧做的一件事了。(白龙马)
来源:中国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