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谈艺说戏
当前位置:首页>谈艺说戏
直面京剧变革
发布时间:2021-09-27 13:49:45
来源:
编辑:

    由文化部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中,一批京剧剧目引人关注,这其中,无论是传统戏、新编历史剧,还是现代戏,都涌现出杰出代表,展示了京剧艺术发展的丰硕成果。京剧文化是个积累的过程,要寻求持续的发展与繁荣,必然要直面京剧变革的生态环境。

  现在,京剧的生态环境,包括传统审美观念、表现手段、观众群体等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京剧艺术在多年探索、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获得了新的活力,为进一步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两篇文章,客观审视京剧艺术创作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要素,深入思考关乎京剧兴衰成败的本质规律,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当有一定助益,特此刊出,以飨读者。      

  ——编  者

  继承与创新是京剧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京剧艺术的本质要求它的发展轨迹必然是不断地继承和不断地创新。京剧在它200多年的演变史中从来没有凝固化,从徽班、汉调的二黄西皮到吸收梆子、昆曲到改良新戏、时装和古装新戏一直到现代戏,创造出日益丰富的表演手段和日益增强的舞台表现力。这一点和日本的能乐、歌舞伎的完全保留原样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的歌剧、舞剧和京剧一样也有较高的舞台程式化要求,但它们仍然欢迎创新,今年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巴黎受到广泛欢迎即为一例。其次,京剧只有不断继承与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部京剧的历史就是不断发展变化提高、不断推出各时代的代表人物、代表剧目和唱腔流派的历史,从清末的新老“三鼎甲”、“同光十三绝”到民初的四大名旦和生旦净丑各个流派的繁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群英荟萃,到新时期的继往开来,就是这样一部历史流程。其三,京剧剧目的产生有一个不断增添时代内容的积累过程,清代以前的传统戏5000部,民国以后的改良新戏、新编戏、现代戏5000部,京剧共积累起万部作品的宝贵库藏,这和它不断创造新剧目的特性是连在一起的。

  京剧继承创新要遵循其特定的艺术规律、尊重其质的规定性。大家都认可梅兰芳先生为京剧继承创新所归纳的“移步不换形”法则,这是大师自己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提升。京剧既要创新又不能离开它的本体、它的根、它的魂,即它的综合性特征和写意性、程式性、虚拟性的表现手法,这是它的美学本质,因而其创新一定是建立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任何脱离传统的创新都是拔根行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百花齐放和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的方针,辩证体现了京剧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正确原则,因而发挥出极大促进性,于是一批时代作者编创了像《群英会》、《野猪林》、《杨门女将》这样的传世经典剧目,影响了一代观众,以后《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更体现出现代戏的创新硕果。新时期以后,京剧的继承创新问题又在新的层次上重新提出来了。

  新时期京剧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京剧遇到更大的挑战,继承创新面临新的困难和突破。京剧历史上的生态环境曾不断改变。同光时期的京都生态比较适宜京剧的发展,戏园兴盛,宫廷推波助澜,京剧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传统京剧所依恃的封建英雄史观坍塌了,因而诸多宫廷和征战题材戏受到冷落,于是老生退位,旦行开始走红并领衔,满足了时人对于京剧美的一个方面的需求。新中国成立后京剧再次遇到比较适宜的土壤,众多流派繁衍和代表性剧目兴盛。新时期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生态发生极大变化,时代生活方式改变了,观众换代,审美风潮转向,又碰到戏剧观的大变革和舞台科技手段的更新,而京剧自身市场萎缩,生存出现困境。没有市场托助,只好用评奖来刺激京剧的繁衍和维系,而评奖使京剧更加脱离市场,失掉了原生土壤。

  生态环境改变引起了京剧的变异。一是写手变了,当今编剧多少都吸收了影视剧的手法,节奏加快,结构紧凑,不再复沓回环,更加注重塑造人物和性格发掘。二是生产方式变了,创作成为社会化工作,外聘人员日渐占据主导,作品一次铸造成型者多,没有时间精磨与在演出中完善,少有能按演员行当风格特长去加工剧目的。三是舞台的萎缩引起京剧内在更新机制的钝化。演员能演的场次很少,得不到充分的舞台实践磨练,加上现代传媒误导、演唱会诱引,使得京剧生长的完整生态消失,其结果是京剧的传统“四功五法”只剩下唱,打则许多成了单纯的场面热闹而丢掉人物塑造的根本,念白少,做功也少,“手眼身法步”中只见“唱戏”难见“做戏”,绝活失传,韵味减弱,甚至行当消失——丑行的消失是京剧最大的历史遗憾,社会现代审丑的聚焦点转移到小品、二人转,但这反过来也说明观众需要丑角。周信芳、马连良既无,流派更只剩下旦角的唱腔,其实际流派意义就大打折扣——学梅尚程荀不仅只是声口音色上的接近,京剧的程式特征就极大地减弱了。事实上京剧表演手段的丰富完整是它得以成为国剧而在地方戏中领袖群伦的前提,现在看表演却只能去找川剧、花鼓戏、昆曲。当演员不再以演戏为生存需求和生命追求,不再以舞台演出为其艺术生命实现的唯一渠道,以舞台表演为特征的京剧陷入生态困境就可以理解了。这些是京剧继承创新应该引起足够警惕的。

  京剧创新首先当然是剧目的创新,但剧目创新成功很难,多数创新之作达不到期望值,还经常呈现为概念化和主题先行的表征,影响了预期效果。眼下部分京剧院团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需要的是多做建设性、传承性工作,以保存恢复传统戏为要务,尊重传统,重在积累,要慎编新戏、精编现代戏,抓住一个就要锲而不舍地打磨,提高成活率,提高艺术水准和影响力,把观众吸引过来,而不能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既然京剧的创新维艰,从业者往往瞻前顾后、感到众口难调,那么,社会对待京剧创新也要有一份宽容、一份关爱、一份呵护。经过全社会的一致努力,营造出更加适宜的生态环境,作为国粹代表之一的京剧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来源:中国戏剧网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