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节目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各卫视频道。很多卫视频道辛辛苦苦数载,却很难推出一个能让人记住的栏目,或者,好不容易打响了一个栏目,可是,昙花一现。幸运的是,河南卫视的两个名牌栏目《梨园春》和《武林风》如双子星座,相映生辉。特别是《梨园春》,作为一个开播于1994年的戏曲栏目,在节目竞争白热化的中国电视市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现场直播400余次,戏迷参与10万人次,造就草根戏曲明星千余名,每期屏前赴约观众超过3亿,收视率常年保持在15%以上,最高达35.7%,2008年广告收入达到7000万元,在全国戏曲品牌栏目中高居榜首,先后20余次荣获国家级奖项,成为中国媒体知名度最高的戏曲名牌栏目。那么,《梨园春》十几年经久不衰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梨园春》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经验:
市场开拓纵横交错
长期以来,中国电视产业只有节目和内容的概念,产品和市场的概念淡薄,更不要说品牌意识了。其实,文化是可以转化为产品的,而且只有转化为产品,才能持久地占有市场。而节目能否转化为产品并被市场接受,又取决于其文化含量的大小。电视市场有本地和全国之分。有些电视栏目在本地很响,在全国却不被认可;有些电视栏目在全国很响,在本地却收视平平。戏曲的地域性更强,这也是戏曲类电视栏目难以在全国叫响的原因之一。可视,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却是内外通吃,远近皆香。《梨园春》栏目自诞生以来,发展思路非常清晰,即不能把该栏目办成是豫剧栏目和本省品牌,而是要实行“纵横交错”战略。所谓“纵横交错”,就是纵向上深耕细掘本地文化资源,以豫剧为基础和突破口,巩固和拓展本地戏曲和观众以及广告市场;横向上对其它省份的主要剧种兼收并蓄,扩大节目的受众接触面,并藉此攻占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在《梨园春》栏目举办的各种戏迷擂台赛上,除了豫剧,京剧、黄梅戏、越剧、秦腔等全国著名剧种都很常见。这就使得《梨园春》不仅在河南、在豫剧票友中成为品牌,而且在全国观众的心目中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这种以文化为本、纵横交错的市场拓展战略从模糊到清晰、从自为到自觉,终于成就了《梨园春》今天“梨园”节目市场第一品牌的位置。
艺术创新古今相通
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美轮美奂,魅力永存。但是,也应当认识到,戏曲艺术毕竟是我们的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即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如果只是移植照搬到今天的舞台上,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中国戏曲电视节目市场的整体萧条,除了因为很多电视人存在认识上误区(比如先验性地认为戏曲节目是文化标本,今天不可能有很多观众)和资源投入偏少等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操作上的误区——就是只有继承,没有创新。《梨园春》栏目从一开始就避免了误入这个歧途,始终把继承和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他们认为,戏曲艺术虽然是古人创造的,但是,既然想要今天的观众欣赏,就要加进现代生活的元素,让古人走进现代,让今人融进古代,亦古亦今,古今相通,自然是趣味盎然。其实,在现代化的电视演播室里上演古典戏曲本身就是一个反差,一种创新。《梨园春》栏目除了在音乐、灯光和服化道美等艺术元素上不断探索创新外,还在节目环节设计上引进悬念丛生的擂台赛形式、应用现代通讯技术的场内外互动模式等。这些创新都大大增强了戏曲节目的可视性、娱乐性、时尚性和生活性。
内容设计老少咸宜
同样是戏曲节目,为何有的栏目办得如一潭死水,《梨园春》却办得山花烂漫,春色满园?归根结底还是节目的内容组织得新颖独特,丰富多彩,老少咸宜。以“擂响中国——第五届《梨园春》全国戏迷擂台赛总决赛暨河南电视台2009年春节戏曲晚会”为例。本台节目沿用了《梨园春》多年来精心打造的“擂响中国”这一赛事品牌,剧种涉及豫剧、曲剧、越调、京剧、四平调、道情、二夹弦等。经过历时一年的层层选拔,最终从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的数千名选手中选拔出百余名成人组及少儿组优秀选手,入围第五届“擂响中国”年终复赛。连续七场的的复赛选拔后,共有成人组和少儿组12名选手入围春晚总决赛。这种赛制本身实际上是借鉴了近几年在娱乐节目中流行的“海选”模式。和一般戏曲节目不同的是,参加该台节目的选手们在决赛现场除了献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外,还需要为观众展示戏曲之外的精彩才艺,如鼓、筝、二胡、印度舞、阿拉伯舞和现代歌舞、魔术、杂技等。这就不仅使比赛的难度大大增加,实现了观众想更多地了解比赛选手的愿望,更使整台节目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专家和场内外观众对选手的评判也更加客观、公平。和《梨园春》既往的节目一样,参选本台节目的选手不限年龄、性别、地域,从三岁到八十岁都可以参加。获得少儿组金奖的选手李梦雅年仅5岁。这种大范围的年龄跨度和地域跨度,为《梨园春》节目赢得了广泛的观众基础和影响面。本台晚会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评委们可以由旁观者和裁判摇身一变成为节目的表演者或参与者。这又表现了《梨园春》节目的灵活性和鲜活性。这也是《梨园春》节目能够走出河南、走向国际舞台的原因之一。
《梨园春》从1999年改版算起,已经走过十年的路程。从成长、成熟到成功,《梨园春》完成了一个文化品牌的构建过程。展望未来,《梨园春》应当乘文化产业强省的东风,尽快进入品牌开发和综合利用阶段,打造以《梨园春》为核心环节的价值链、产业链。比如,建立《梨园春》戏曲学校、《梨园春》大剧院、《梨园春》曲艺团、《梨园春》戏曲演艺经纪公司、《梨园春》戏曲服装道具开发公司、《梨园春》戏曲博物馆、《梨园春》主题公园等。我们期待,再用十年的时间,《梨园春》能够完成从单一的电视栏目品牌到文化系列产品品牌的转变,成为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成功的杰作,艺术与产业嫁接的典范,河南省乃至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来源:中国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