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村里唱戏的地方在哪儿?”
“就在前面的庙里。”
5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泽州县北义城镇尹西村。天空正下着小雨,记者隐约听到了阵阵锣鼓声。村里正在办庙会,高平市邵东姣剧团将在这里连演4天7场戏。记者就是慕名前来的。
这个剧团是高平市上党梆子老艺术家邵东姣办起的,因为演员大多是戏迷,所以被称为“草根剧团”。当天的剧目是上党梆子《忠报国》,演员们在戏台上一腔一调、一招一式表演得卖力,看戏的村民躲在屋檐底下也看得津津有味,舍不得离开。
在后台,记者见到了72岁的邵东姣,一个瘦瘦小小的老太太。邵东姣说,她是高平市野川镇柳树底村人,因为家里父母兄姐都是唱戏的,邵东姣从小就学习唱念做打,登台唱戏,并成为高平市人民剧团的一名演员,因为擅长表演小丫鬟,戏迷朋友都叫她“柳树底小丫鬟”。后来,因为年龄大了,她不得不退出舞台,直到退休。
但邵东姣对戏曲的热情从未消退过,退休后,她萌生了自己领团唱戏的想法。想着容易做起来难,邵东姣挨个联系自己当时的老同事和徒弟们,好不容易才凑了个二十几人的班子,还自己掏腰包买了服装头饰。2008年6月,邵东姣剧团正式成立了,邵东姣也更忙了,刚吸收进剧团的戏迷不会演,她一招一式耐心地教,需要练习新剧本的时候,她就一个一个打电话通知演员到场排戏,剧团里的演员没一个对她不服气的。目前邵东姣剧团有近40名演员,不用排戏和演出的时候,大家各忙各的,但只要邵东姣打电话通知,大家立马放下手头的事情,聚到一起奔赴演出地。
“我非常感谢他们一直支持我。”邵东姣说,像在尹西村这样连演4天7场戏,演员每人总共只有140元工资,所以,团里的成员基本上都不为挣钱而来。剧团有位特别会耍纱帽的老大爷,名叫吴天垒,今年68岁,是剧团的台柱子。因为儿子在北京成家立业,吴天垒基本上一直住在北京,但每次只要他接到邵老师的电话知道要演出,他就立马赶回晋城,而且来回的花销全由自己负责,这次来尹西村演出也不例外。“您这是自己花钱唱戏啊?”对记者的提问,吴天垒爽朗一笑说:“我们爱唱,老百姓爱看,台上台下都高兴!”
凭着扎实的功力、精彩的表演、良好的台风,邵东姣剧团近几年几乎走遍了晋城的乡村。“5年来,我们演出有500多场。”谈起这几年演出过程中的受欢迎程度,邵东姣的声音立马高了个八度。她告诉记者,他们剧团越来越受欢迎了,以前还得自己联系,现在都是人家来请。
记者在尹西村庙里转了一圈,房檐下支着锅灶做菜做饭,后台铺着塑料纸打地铺睡觉,一位演员告诉记者,尹西村还算条件好的,因为剧团一般去的都是偏远乡村,山高路远,有时候车子无法通行,大家就只能扛着服装道具箱徒步前往,村里条件差,无法安排住宿,他们就只能打地铺,后来剧团条件好点才买了一些床。
邵东姣介绍说,像在尹西村这样连演4天7场,剧团能有万把元的收入,除了演员们的演出费,再加上租车、食宿,所得的报酬仅够开销,戏服、锣鼓家什更新的花销常常是捉襟见肘。邵东姣希望,政府能对他们这种民间剧团有一些扶持,让民间剧团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记者 闫妮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