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戏曲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戏曲新闻
影像晋城:古韵传承
发布时间:2021-09-27 15:14:45
来源:
编辑:

团里在排演上党二黄《逼上梁山》

    “今年春节的正月十三,我们剧团就要在南村唱咱上党二黄的代表剧目《逼上梁山》,到时候你们一定要来看!”1月11日上午,城区鸣凤剧团杨海兰副团长高兴地告诉记者,那边剧团排练场内,扮演“林冲”的青年演员李岩正在和演员们紧张地排练。

    提起戏曲剧种上党二黄,如今的年轻人可能不大了解。但其圆润委婉、清脆细腻、极富变化的二黄唱腔,却让无数上党老戏迷为之倾倒,被人们称为“土京剧”。

    据有关资料考证,上党二黄最早起源于清乾隆初期,主要流行于晋城一带,是我国民间稀有剧种之一。清乾隆年间,鸣凤班史宗经就有二黄戏看家曲目《苦肉计》、《挂龙灯》、《清河桥》,后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流传,造就了一代代有成就的二黄艺术家和广受民众欢迎的“皮黄生”,为上党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劳作以及民间神祭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党二黄的音乐唱腔,既保有北方剧种高亢激越的特色,又融入南地健朗优雅、音韵醇厚的味道。一直以来,都受到上党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追捧。

    1979年随着上党二黄剧团的成立,二黄戏在传承中得到了新发展。“那时,我们在大十字的文化宫和戏园演戏,《秦香莲》、《逼上梁山》、《杨门女将》等剧目基本上是一天演两场,一出戏能演整整40天。”说起当年上党二黄的演出盛况,副团长杨海兰激动地告诉记者。

    然而随着文化发展的日趋多元化,戏曲这种文化娱乐形式占据老百姓文化生活的市场也日趋式微。而作为稀有剧种的上党二黄,所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

    “我记得大概从1988年以后,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听戏的人就不断在减少,戏曲演出进入淡季,市场十分低落。为了剧团的生存,我们演出时基本上以上党梆子为主,上党二黄为辅。”鸣凤剧团团长李德江告诉记者。

    直到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于2006年公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时,鸣凤剧团才真正意识到了“上党二黄”剧种的重要性以及传承的严峻性,于是开始整理挖掘关于“上党二黄”的材料。

    “2006年,我们开始为上党二黄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德江说。随之,上党二黄先在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经过多次资料整理、走访老艺人,开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专家组专程到太原进行了审核。2011年6月,文化部将晋城上党二黄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鸣凤剧团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郭胖胖、杨海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同年8月,剧团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上党二黄《打金枝》,剧组演员受到了国务委员刘延东的接见。

    “当时在北京演出结束后,观众反响特别好,都问我们是哪里来的剧团,说我们的这种‘土京剧’唱腔太好听了。”回忆起那次非遗颁牌时的演出效应,团长李德江脸上充满了自豪。

    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冲击,一些靠口授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鸣凤剧团副团长杨海兰说,过去上党梆子的班社,除了梆子外,还兼演上党昆戏、上党罗罗腔、上党卷戏和上党二黄。目前,昆、罗、卷已经绝迹舞台,剧团大多是以梆子为主,只有个别剧团唱些皮黄。

    李德江说,鸣凤剧团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在当前戏剧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仅靠二黄维持不了生活,只好以靠演梆子戏为主,来挽救这个小剧种。现如今,能够唱好上党二黄的剧团演员大都年事已高,培养新一代传承人迫在眉睫。

    “上党二黄和上党梆子不一样,因为梆子的地方特色太过浓厚,所以传播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二黄的唱腔和京剧相似,广大戏迷都能听懂,所以能走向全国。我们希望政府能对上党二黄进行保护性发展,研究制订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规划和措施,让这支生长在太行山上的古老艺术之花,开得越来越美丽。”李德江说。

下乡演出,上党二黄颇受老戏迷们的欢迎

把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青年演员苦练基本功

李丰海导演为演员讲戏

晨起练声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郭胖胖为年轻演员做示范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