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大地,孕育了多少星火文明,传颂了多少今昔风呤。尧都平阳,舜驻蒲阪,禹兴夏城,华夏之发祥之所。唐宋元明,达官显贵,层出不穷;文人墨客,数不胜数。元杂剧汇聚平阳,创作演出团队紧次于大都。戏剧在河东有了悠久的原始积淀,全国现存的古戏台全在晋南和东南之地,充分说明戏剧在当地的繁荣兴盛。发源于山陕遗响的同州梆子,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转变,一直走到今天,时至今日河东大地还在传唱这种古老慷慨的豪壮。
地方戏有着浓郁的地方风情,由于语言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分成了多元素的风格。一般说来有地域的限制性,但是全国戏曲同脉连枝,大同小异,殊途同归。在程式上的表演,故事情节,均为观众所熟知,即或不同剧种,但凡戏曲爱好者,稍加转换视角就可接受认同。在山西有四大梆子,我们晋北地区,人称北路,村里人对于晋南的蒲剧听不惯,说是上党还能稍接受。主要是听不惯唱腔。我自来到省城太原后,看了几场蒲剧后,对蒲剧这种古老的戏曲倒有点敬佩起来了。先看的是临汾蒲剧院周宗孝参加比赛的《上天台》,这个戏我以前没有看过,看字幕就知道是关于刘秀和姚期之间的事情。早听说京剧这个不错,唱作并重,对演员唱腔和功夫有较高的考验。周宗孝的嗓子可是好,要比其他听过的更加细腻,发声更靠近秦腔,多的是那种苍凉悲壮的感觉,我感到蒲剧也有这样的震撼力。在移植剧目展演中,看了场夏县蒲剧团李俊秀主演的《迟开有玫瑰》,这出戏已入选国家舞台精品剧目,是陕西戏剧研究院创作的大型眉户现代戏,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和现实风格。女主人公乔雪梅正值青春年华,父残弟幼,毅然辍学挡起家庭的重担,早年风华正茂的她也曾与激情满怀,生活重担的压力下,她也学会了精打细算,勤俭持家。每一次当她感到困难即将过去的时侯,更大的难题又摆在面前,每当这时有画外音唱到:“又堵上了”通过一个疏通下水道工人的线索,贯穿剧中来形象表演生活中人们遇到的各种琐事。从这场演出中我也认识到蒲剧戏迷的那份热情,每一场落幕,大家给演员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员生动的表演让全场的观众流下行行热泪,为剧中主人公乔雪梅遇到的不幸所惋惜。令人欣喜的是剧中人通过自学成才,在弟妹们成才后,也找到了自已的归宿。这出戏真的很感人,通过几场家庭变故,把普通人在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局部演绎,也让大家懂得在生活中要坚强,不折不挠,生活的一面终是展现给不屈的人们。这两年看了孔向东、王青丽夫妇主演的《大山老师妈》和临汾小梅花蒲剧演出的《杜鹃山》,前者为运城戏,唱腔火爆,表演生动感人;后者为临汾戏,歌喉婉转,真功实练,各具特色。
在蒲剧历史长河中有多少灿如繁星的艺人,有多少绝技流光异彩。在赵尚文的《梨园夜话》中多次提到了墨遗萍这位蒲剧前辈传承大家,最近也从网上偶掠了下此人写的《蒲剧史魂》,顿感蒲剧之博大精深,艺盖芳华。从张世喜到郭宝臣,不但艺压群英,而且为地方戏的传播发扬光大,改良剧种起到良好的效果。从尧庙红到王存才,吸引多少痴男怨女,风靡一时。阎逢春、张庆奎、杨虎山、筱月来、王秀兰这“蒲剧五大员”在建国以后声名远播,行当齐全,风格迥然,显示了地方剧种不凡的实力。不要说在晋南,就说太原只要说说阎逢春,无不称道,他是位极有创意的演员,晋南人称他为大师。说他的《跑城》、《杀驿》《周仁献嫂》、《伍员逃国》,令人称绝,所表现的人物活灵活现,丰满扎实。他所创绝技能传下来也只有《跑城》一折了,他对每个人物表演都有独出心裁,令人看后称奇,回味悠然。就是现代戏中鸠山和磨刀人的表演,角色不多,出场就有戏,这就是称得上角,能拿了戏,能拿住人的心,这就是个成功名家。张庆奎的唱功更是了得,他演唱的《芦花》,声情并茂,感情充沛,句句感人,把闵德仁悲从心头生,愤然而起的心情融于腔中,听得人荡气回肠,心难平静。他在《蝴蝶杯》中田云山的大段道白,口齿紧,咬字狠,中州蒲白,字正腔圆,对人物刻画细腻活色,感情色彩较浓,听其他人的这段道白,张庆奎的尤为出色。说起杨虎山,看过他演出的人们都是津津乐道,其演出图岸贾,为专家观众所称道。许多人都曾赞美过他的表演,其精湛的技艺折服了所有看过他演出的人们。太原的戏迷还会谈起当年五大员来太原演出盛况,王秀兰和筱月来合演的《小宴》,倾倒了省城观众,就连没看蒲剧的人也为之惊叹,王秀兰的表演传神俊美,秀气大方,难怪专家姚文蔚写道:“秀雅文体,清亮之音;兰慧其质,柳絮其才”。王秀兰演出的好多剧目,都成为当今必学的剧目,可见其在晋南一带的影响有多深,“表花”“吃面”全省闻名,“窦娥”国人共睹。王天明的《空城计》音质清脆,饱满厚道,耐人玩味。由于居于晋北,晋南众多优秀名家未曾耳闻,未听其音,未见其形,不知其能。
进八十年代,任跟心,郭泽民,京城夺梅,再开山西戏不俗之先河;武俊英腔调优美,苏三一曲动真情,普救寺下望长安,令蒲剧增色不少,唯美动听。王艺华不论是周瑜还是周仁,一个为陈兵上将,傲气十足,一个是书生一届,有情有义,唱作并重,河东名角。景雪变、崔彩彩,演艺双绝,景雪变的《乡村母亲》早有耳闻,这个本子确有现实主义精神,听说剧中还有擦玻璃窗用了“挂画”的绝技,前些年来太原未能观看,实在遗憾;崔彩彩被专家称为“东方维纳斯”,近几年致力培养青年演员和剧本创作,她和爱人小上合作的《父亲》为潘国良摘得了梅花榜首的桂冠,算是一代才女。吉有芳、孔向东、贾菊兰,出类拔萃,引人注目,成为为今剧坛的得力干将。
进入新世纪,蒲剧的新秀层出不穷,在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武俊英、景雪变等艺术家的带动指导下,一批新秀涌现出来,屡获佳绩,梁峥,程雅琨、周赢、王苗苗、李晓芳、褚晓丹、薜琳,他们的蒲剧的舞台上级争奇斗艳,茁壮成长。
听蒲剧好似碗油泼面,辣的过瘾;宛若肉夹馍,鲜而不腻;听那慷慨激昂,关老爷忠肝历胆,柳河东文采飞扬;看黄河壶口雄壮,鹳雀楼下看云卷云舒。真想在河东大地听一回原汁原味的蒲州梆子。
李健吾与阎逢春
韩石山
阎逢春,1916年出生,山西运城人,蒲剧著名须生演员。自幼随父学艺,唱腔苍劲有力,表演潇洒大方,尤其擅长帽翅功,在晋陕甘数省名望极高。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文化大革命中备受摧残,1976年在贫病中去世。死后默默无闻,若无其人。
阎逢春的名字后来所以能收入《辞海》,全凭了著名戏剧评论家李健吾的多方呼吁。1978年春夏间,南昆《十五贯》电影重新放映,李健吾去看了,听到有些观众对况钟在苦思闷想时帽翅的摆动很感兴趣,他不由得想起了阎逢春,随后写了《悼念蒲剧老艺人阎逢春》一文,在《山西日报》发表。
在这篇文章中,他将阎逢春的演技与京剧名角周信芳的演技作了
比较,明确提出在《跑城》等戏上,阎逢春超过了周信芳:
“我看过上海京剧团周信芳同志的《跑城》,堪称一绝。后来我看到了阎逢春同志的《跑城》,才恍然于这个‘绝’字下早了,真是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海派须生周信芳同志名气比他高,可是作为演员来看,说一句公平话,有些戏得让阎逢春三分。”
那些年,常有原上海剧专的学生来北京看李健吾。1978年秋季的一天,来了一位当时正负责《辞海》现代戏剧人物条目的老学生,向李健吾请教活人死人入辞典的问题。他们谈起了田汉、周信芳,还有黄梅戏的严凤英,都是在十年浩劫中死难的。或许是不久前刚写过关于阎逢春的文章吧,李健吾就谈起了阎逢春的演技,说他在蒲剧里也算是首当一冲的了,应当收入《辞海》。那位女同志唯唯否否了一阵子,面有难色。回到上海后给他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说阎逢春名气不大,演的又是地方戏,《辞海》不收了。
三年后,编辑《李健吾戏剧评论选》,收入《悼念蒲剧老艺人阎逢春》,李健吾特意在文后写了一篇千余字的《附记》,历述自己与阎逢春的交往,并再一次肯定了这位老艺术家的成就。
接下来写了与那位负责《辞海》现代戏剧条目的学生的谈话。文末感伤地说:“因而新版《辞海》就看不见阎逢春的名字。我心里多难过!不是为我当年的学生难过,而是为蒲剧的老艺人阎逢春难过!你演的戏不比周信芳差,只因为你在地方上演戏,就在历史上失去了你的光辉地位!像你这样的旧演员有的是。晋剧丁果仙就是其中之一。可能我那位学生看也没看过阎逢春的戏,他活着的时候又不懂得大锣大鼓地宣传,又不是京、海一带的‘红’演员,就这么被人‘另’眼看待了。”
错怪了学生。他的呼吁还是有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辞海·增补本》中,都收录了阎逢春的词条。《李健吾戏剧评论选》好长一段时间没能出版,得到这个消息后,他又为《悼念蒲剧老艺人阎逢春》一文写了《附记二》。除披露《中国大百科全书》即将收入阎逢春的消息外,还提供了两则周信芳佩服阎逢春的轶事,以证明自己当初判断的正确。
一则是当时的蒲剧院院长赵乙提供的,说大约在1958年,阎逢春到西安演戏,在酒席上和周信芳相会,周对阎说:“你的《跑城》实在好,我不如你。”另一件是写此文前不久,《运城报》的编辑王雪樵告诉他的,说1957年阎逢春在上海演戏,请周看戏,周不屑一看,没有去;第二次请,也没有去。后来周混在观众席里看了《跑城》,便主动请阎吃饭,在酒席上说:“我后悔没有看你的戏,我实在不如你。”
《附记二》写于1982年1月31日,同年11月24日,李健吾就去世了。
不管以上两则轶事是实情还是传闻,也不管阎逢春究竟比周信芳强还是不强,让人感动的是,这么一位老学者,在他的暮年,还这样关心一位已故的老艺人的声誉评价。这种精神,实在是后世文化人应当仿效的
王秀兰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在研究生班的一个小插曲。她辅导的研究生中有一个中国戏曲学校叫谢锐青的老师,谢锐青在她那里取到了真经,把蒲剧《卖水》全部"收入囊中"。趁休息的机会,又把《卖水》传授给戏校将要毕业的学生。后来在京剧《红灯记》中饰演铁梅的刘长瑜就是她的得意门生,刘长瑜先学会全套的蒲剧《卖水》,而后和谢老师一块儿研磨,改套京剧音乐、唱腔和鼓点,一切都结合得天衣无缝。经过师生二人的努力,《卖水》登上京剧舞台,久演不衰。刘长瑜还把《卖水》带到香港等地演出。难能可贵的是,刘长瑜艺德高尚,每次演出时,都要在海报和节目单上打上"向蒲剧学习剧目"的字样。(艺秀容风)
来源:中国戏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