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用户名:
注:真实姓名才可通过审核
设置密码:
确认密码: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登录
邮箱找回
系统会自动给您的注册邮箱发密码查找信。
立即找回
留言反馈
姓名:
电话:
提交
人物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简介
马正瑞简历
发布时间:2021-09-27 11:43:06
来源:
编辑:

    马正瑞从十二、三岁至花甲之年,从投师学艺到名扬上党,几乎是在舞台实践中度过的,为弘扬上党梆子传统文化,始终坚持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的原则,勤学善思,苦练上进,主演过“牛头山”的岳飞、“仙云盏”的知县、“挂龙灯”的赵匡胤、“雁门关”的杨八郎、“红灯记”的李玉和等九十余个大小剧目,其精湛超群的演技和醇厚清晰的唱腔,深得专家认可和观众的好评,有活唐王、活寇准之称,为上党老生唱腔开辟了新的途径。其中在“十里店”中饰王东方获省优秀青年奖。1979年在“骏马岭”中饰老支书获省优秀演员奖;1982年中青年调演获省一级优秀演员奖;1986年全省青年团调演“收书”获导演一等奖;1987年带团到长影拍摄戏剧“斩花堂”除担任此剧的舞台导演外还扮演了主演张从。

    马正瑞同志在他多年的实践中虚心向师辈学习,向传统学习,向外来剧种学习,总想改变上党梆子的落后局面。当团长后,一心扑在改变上党梆子面貌的目标上,团结一班人,以出人、出戏走正路为指导思想,决心培养青年演员,创作新剧目,从音乐、舞美、服装、布景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他们的进步,改变上党梆子在山西的地位,为走向全国做好充分准备。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以人定戏积极开展传帮带,并根据剧种表演粗造的毛病,外请京剧、北昆老师给青年人排戏,上下齐心,团结奋进,经过半年的努力,排练了《收书》、《借粮杀妻》、《酒楼洞房》、《还印》五个折子戏。参加1986年山西省青年团调演,一炮打响,轰动了省城,经过评比,获得了综合治理第一名的好成绩,彻底改变了省城观众和一些专家对上党梆子落后的看法。这次调演除领了9个奖杯和一面奖旗外,演员吴国华、张爱珍、郭孝明、张保平、刘晋苗、郝建凤等获得了奖励。

    作为团长的马正瑞同志,在这次排练汇演中,功不可没,除做好资金筹措、后勤保障外,还要协调各方面的思想工作。有时累的连饭都顾不上吃,百忙中还得给一些演员说戏,因此剧团的演职员对他非常尊重。特别是青年演员心里都很感恩马老师。

    为了使这批青年演员成材,在下乡演出中,马正瑞同志经常和一些名老艺人座谈,鼓励他们为青年人主动让台,并在生活上照顾他们,特别教育青年人要尊重老师,谦虚谨慎,不能在荣誉面前忘乎所以。在排练新剧目时,主要角色年轻人演,老演员配角来扶持他们。对一些保留传统剧目,主要角色也慢慢让给年青人,或前后搭配,一角两人演出,经过一段演出使年青人在观众中扎了根、出了名。

    1988年振兴上党梆子的演出,以马正瑞同志为首的名老艺术家,甘做人梯,主动让台继续推出这批年青人。参赛的几个剧目,仍是以人定戏,张爱珍等同志的《两地家书》,吴国华、张保平同志的《杀惜》,郭孝明的《吴起平乱》等剧目全部获奖,国华、爱珍、孝明、保平都获得了一等奖,为他们以后进京拿梅花奖、文华奖打下坚实的基础。

    1996年市领导调马正瑞同志筹建晋城艺校,一无所有确实很难,但马正瑞同志为了给上党梆子培养后代,不怕苦、不怕累,依靠市政府领导的支持和文化局的协同,先后从晋城到省城往返奔走几十次申报成立这个学校,省里领导总算批了,但怎么建设,在什么地方建,又成了大问题。通过反复申请,在市政府领导和市文化局领导的支持下,总算立项征地开始建设了,在繁忙的工作中,正瑞仍然想的是培养上党梆子的后继人才,所以在没有校址、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就申请借地方先招一个戏剧班,省厅批准后,首先从剧团借来部分教师,从其实学校抽调了文化课教师,经领导协调借用晋城师范的地方,先招了一个班“戏剧专业”。通过大家努力,招收的生源很好,在老师们精心的努力下,一年学生的腰腿、身段、唱腔都有明显的提高,在给领导汇报演出后,得到了领导和各界的赞美,直至1997年年底,新校址建成,才正式搬了回去,同时也扩大了其它专业的班次。戏剧班的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吃苦奋进,为市里高速公路的庆典和两会的召开组织了晚会,为省城1999年的七一晚会演出了节目,在全省艺术中专会演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省文化厅领导和各方面的赞扬。
    退休后,经常关照上党梆子的发展和继承,尽管给专业剧团的演员说说戏,并参于文化局组织的一些文化活动,为戏迷转会作一些指导,人老心不老,为了健身还组织一些老干部、老同志成立了健身活动中心,说说唱戏,谈心、聊天,为社会稳定、和谐做一些贡献。

备案/许可证号: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